“大水保”策应大开发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江西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经行之七、
本报记者 郭泽杰 通讯员 博国儒 姚毅臣
赣州市美在绿色:城连水,水连山,整个城市掩映在一片碧水绿海中。
赣州市水土保持局的同志告诉记者,要了解赣州区生态环境建设,戏旗大道和“三江六岸整治工程”一定要去看一看。
70年代开辟的红旗大道,两国4公里长的绿色长廊郁郁葱葱。红旗大道 与文清路交会的东西两座公园改造成开放式游园、花园布局,形成市区标志性绿化广场。
正在开发建设的“三江六岸整治工程”充分显示着新时期赣州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魄力。
1997年9月,赣州市开始实行防洪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计划投资6亿多元,对章江、贡江、赣江市区段的提岸进行大规模整治。一期工程——市区章江北岸滨江大道已经完工,全长3500米,总投资7000万元。记者在现场看到,防洪江堤与沿江大道融为一体,堤路中间地带,草木绽绿,亭榭楼台、艺术雕塑错落有致,游人临江悠然信步。这里已经开辟成了一座滨江公园。据了解,仅用于美化环境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投资就达1826万元,绿化面积近8万平方米,按同一模式建设的二期、三期整治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真正使赣州市区水土保持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1997年赣州市被 水利部和江西省水利厅选定为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市以后。3年来,赣州市区规划治理度达75.75%,城市绿化面积超过28.5%,绿地覆盖率达30.15%。围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的资金已逾4.3亿元。
从治理山峦沟壑到进城搞水保,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大跨越。1998年赣州地区撤地设市后,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首先面对的现实是,水土保持如何策应城市大开。赣州市探索出了一条“大水保”的路子,采取城市水土综合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办水保。
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先行。建一座重点工程就是营造一处生态环境。在“三江六岸整治工程”工地上,记者看到,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翔实、可行,建设弃土重新用于“三通一平”,工地界面干净,工作秩序有条不紊。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参与赣州市大开发。城市土地开发已经成为拉动赣州市区发展的强劲动力。其中,水保部门主要工作是发挥指导、协调、监督、管护等职能,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得以贯彻。
“大水保”使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水土保持部门树立了权威。自1997年以来,赣州市区审批水土保持方案78件,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审批率、实施率均达到100%,结案率100%,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率90%。通过落实“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督促建设落实水土保持资金3463.28万元,防止新的水土流失面积3270亩。如今,每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业主都主动与水土保持部门联系,共同研究、部署水土保持治理方案。
“大水保”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平行发展,这在赣州市领导干部和平民百姓中间引起强烈共鸣,社会形成了合力。
古城换新绿,绿韵深似海。赣州市正在以坚实的步履由历史文化名城向现代生态环境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