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再造秀美山川——西北五省区生态建设见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记者李烽

    三年前的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一份《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三年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各级党政部门,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把生态建设作为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认真对待,大力植树造林,绿化沙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蓝图正在变成千百万人民的自觉行动。

    重整山河看今朝

    陕西的同志告诉记者,陕西水土流失面积曾达13.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7%,每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9.2亿吨,占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黄河中游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中,陕北和渭北黄土高原区就有48个。
    然而,沿着宜川、延安、绥德、榆林一路看到的情形又令人欣慰。在陕西先后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关中平原农田林网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去年还成立了由省领导亲自挂帅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生态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在距延安市宝塔区7公里的枣河山川秀美治理区,昔日的荒山秃岭遍布整齐的鱼鳞坑,坑里的苹果树苗发出了新芽。区长冯义说:“这个治理区包括两个乡镇700多户农民,以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洼、坝综合治理,粮、经、林、果、牧全面开发。经过几年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已占到流域面积的61%,林草覆盖率达到55%,年人均纯收入1068元。”
    为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陕西省专门制定了优惠政策。目前全省共有78万户农民和1725个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者承包治理荒山荒坡,面积达2669万亩,群众投资近5亿元。到去年底,陕西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年减少输入黄河泥沙1.3亿吨;造林种草8800万亩,植被覆盖率由解放初的13.3%提高到28.7%。
    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寿森说:“生态一经破坏,恢复的难度相当大。但我们已下定决心,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效。因为绿色就是生存和富裕的希望。”

    社会治沙声声急

    见到余聪时,这位30岁的小伙子正在他的蔬菜大棚里侍弄果菜,像这样的温棚余聪有4座,一年收入1.6万元。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卷沙飞的沙地呢?正是眼前这个话语不多的年轻人,凭着一股韧劲,苦干加巧干,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村庄里栽柠条、种沙柳,营造出1.1万亩的绿洲,让数百亩沙滩变成了水浇地。
    流沙治住了,全村人在他带动下建起一座座蔬菜大棚和温棚猪舍,人均纯收入也从1995年的200元增加到去年的2580多元。已是中共党员的余聪说:“自己富了,应该为群众多办点实事,不能让一个乡亲掉队。”今年上半年,他又联合几十户村民,入股成立了专门造林治沙、发展种养业的裕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余聪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人,家住高沙窝乡余庄子村。盐池县的领导说,这样的典型户县里还有很多:柳杨堡乡沙边子村的白春兰,治理沙地1000亩,造林800亩;苏步井乡长城村的史俊,沙地造林1.12万亩……正是全县干部群众几十年来与沙害的顽强搏斗,使占全县面积52%的沙化地减少了一半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经常感奋的,也正是这样一群向荒漠挑战的勇敢的人们,这样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治沙精神。
    陕西靖边县的牛玉琴,十几年来治理荒沙3万多亩,把曾被称为“一棵树”的沙区变成了一片树林。52岁的牛玉琴说:“要治穷根先种树,没有绿色就没有幸福。”
    陕西定边县海子梁乡农民石光银,从小就充满了对绿色的渴望。他联合其他农民成立治沙公司,15年来先后承包治理荒沙15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2%。老石说:“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再有我那样的经历。”
    青海省乌兰县城北曾有一片荒漠叫“沙山湾”,67岁的藏族老汉王维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使之变成了“绿山湾”,形成了4000多亩的树林。老王说:“要享近福多养猪,要享远福多种树。人活一世该留点有意义的东西。”
    在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公司正自觉地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生态建设。银川广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沙窝,几年前还是流沙不定的荒漠,广夏公司投入4亿元进行治理。如今这里已有5万亩沙地得到治理,4万多亩葡萄和中药材汇成了一片绿海。除广夏公司外,还有民族化工、四新、峡口等公司都将在银川附近的沙化地广种葡萄,从而形成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的最大基地。

    “天保”工程在行动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西北五省区积极响应,迅速制定措施,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
    云杉松林苍劲挺拔,天山满目苍翠欲滴。位于天山深处的奇台林场,美景如画,使人心旷神怡。马明奎场长介绍说,实行“天保”工程以来,奇台林场停止了商品材采伐,完成宜林地造林近3000亩,封山育林4.2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3255亩。原来单一的森工生产正逐步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开办了农场、奶牛场、马鹿场、宾馆和度假村等多种经营项目,200多名职工没有一个下岗,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
    据介绍,新疆山区共有天然林面积177万公顷。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两年多来,山区累计更新造林达到211万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全省从1998年10月起停止天然林采伐,关闭林区木材市场,禁止林区木材外运,实行永久性封禁。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领导机构,并制定了“天保”工程实施方案,规划从1998年到2010年,在黄河、长江流域29个县的61个国有林场和1个森工局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封闭源头地带的84万公顷天然林,并营造公益林150万公顷。
    青海省副省长穆东升说,今后5年内,青海省还将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建立一个面积达2360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草场改良、天然林保护和种草种树、生态科研监测以及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对保持青藏高原冻融区面貌,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高原湿地和特有的高原野生动植物物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陕西实施“天保”工程两年来,省属和地市属8个森工采育企业的44.76万公顷林地进入保护范围,共完成造林1.5万公顷,封山育林15.3公顷,森林抚育3.6万公顷。

    还林还草应相宜

    西北五省区在落实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中,绝大部分地区都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天山北麓。在一条名叫咬牙沟的沟谷里,记者看到两侧山坡上已种上一排排整齐嫩绿的小树苗,不时可见一些农民拖着皮管在为树苗浇水,有些树苗还长在金灿灿的麦子地和开着小花的豆子地里。县林业局的同志解释说:“这叫林粮间作。让农民马上退耕还林还草,许多人还有些担心会没吃的。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实行先还林后退耕。”
    这位同志还说,这条长达十多公里的沟谷从1998年就开始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如今已完成8000多亩,还配置了微喷灌工程。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和群众意愿,不同区域分别栽种了榆树、沙枣、仁用杏和苹果等不同树种。据悉,新疆今年将有7个县12.2万亩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
    在青海湖畔的共和县江西沟乡,昔日的围湖耕地现在全部种上了多年生牧草沙打旺、披碱草,面积达3000亩。副县长杨占海说,国家给予退耕还草农户的粮食、资金已经到位,发放工作正在进行。在都兰县宗巴滩,点点新绿装扮了昔日的荒山秃岭,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绵延数十公里。这是些生命力极强的灌木,虽然绿色尚浅,但充满了希望。都兰的同志说,尽管这里年降水仅有几十毫米,但只要真正做到封育和围栏,不让牲畜上山,就一定能有效果。
    今年是青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第一年。青海省计划退耕还林还草27万亩,人工造林种草58万亩。为做好这项工作,青海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宣传引导力度,抓紧协调苗木草种、退耕补偿粮食的调运等工作,并正在研究和制定保护生态的有关法规。
    甘肃省将87个县、市、区全部纳入了以植树种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其中,国家级试点县35个,省级试点县43个,共安排退耕还林还草试点119万亩,“三荒”地造林种草试点40万亩。
    在西北五省区采访,记者时常感受到一种热情,一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只争朝夕建设绿色家园的热情。(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