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河“蓄水池”沙化 惊扰牧民绿色梦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玛曲,汉语黄河二字的藏语译音。母亲河自青海奔腾而来,流经甘肃,绕了一个漂亮的大弯,由此,甘肃有了个名叫玛曲的纯牧业小县。这里曾因草场广阔,水草丰美,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良牧场”。黄河有九曲,首曲玛曲县因支流众多,雨水充沛,补充黄河水量达45%左右,而成为黄河的“蓄水池”。  

    然而,“蓄水池”正在枯竭,草原绿色正在丢失。目前,全县20.8%的草场已不能使用或失去利用价值,个别地方的牧民群众不得不到10公里外的黄河边背水、背冰块饮用,“蓄水池”沙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日益显现。  

    资料表明,在四五十年代,玛曲县草场没有一点沙化,风吹草动,牛羊肥美。到六七十年代,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从1980年到1998年的19年间,平均沙化速度达21.8%。1995年到1999年沙化以每年299公顷的速度递增。  

    根据1976年和1994年卫星遥感图像对照比较,沙丘分布由以前的斑点状分布的半固定、半荒漠向集中连片、全沙化和流动沙丘演变。  

    据甘肃省环保局、省沙漠研究所的专家调查,沙漠化的中心在该县曼尔玛乡境内,黄沙因风力所致在草原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沙丘,脚踩上去就会下陷,稀疏的牧草和沙生植物大多根茎裸露,几近枯死。靠近黄河边的植被区已被黄河水长期侵蚀,淘空了植被下面的泥沙层,形成大面积塌陷沙滩,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牧民的生产生活。  

    在沙化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马鹿、麝、雪豹、白唇鹿、梅花鹿、棕熊、猞猁、丹顶鹤、天鹅、雪鸡、蓝马鸡、藏原羚等10多种野生动物处境艰难。  

    沙进人退,该县曼日玛、欧拉两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正逐步减少,沙区的2500多名牧民,16.8万头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  

    专家呼吁,若不治理这片沙化草场,任其恣意扩大,黄河首曲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高寒荒漠。  

    专家分析认为,草场干旱沙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双重作用影响的结果,而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当地牧民群众惜售心理严重,牧民“千头牛万只羊”的梦想,使所饲养的牲畜大大超过草场承载力。据玛曲县畜牧业发展情况统计,全县各类牲畜总量50年代为24万头只,1998年已达70.53万头只,超载40多万个羊单位。  

    其次是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鼠虫灾害,他们专食草茎草叶、危害植被。目前,该县鼠虫害重度危害面积已达15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8.1%。再次就是黄河改道侵蚀和六七十年代用草皮围草库仑以及近几年的挖药、采矿等人为破坏。  

    另外,近几年气候干旱,也直接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据资料统计,该县降雨量从80年代至今一直偏小。  

    近8年来,黄河玛曲段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使这一地区补给黄河水流量减少了15%左右。  

    玛曲沙化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甘肃省委、省政府,玛曲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近千万元“救助”,实施草场承包到户经营责任制,收到一定实效。同时,在农业部、省计委的关心下,实施牧区开发示范工程,效果也不错。欧拉乡达尔庆村第二村民小组牧业产值已达64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154元,比同期全县人均纯收入平均高出51元。  

    草原不能没有绿色,牧民更不能失去草原;玛曲在呼唤绿色,黄河在呼唤绿色…… (迭目江腾  张学虎)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