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长江上游生态加剧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我国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效益。川、滇、渝三省市最近的卫星遥感调查表明,这一流域长期以来持续加剧的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已初步得到遏制,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的侵蚀强度明显下降。
    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所在的金沙江、嘉陵江和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流失量占上游总量的九成左右。新的调查资料表明,与1987年卫星遥感数据相比,三省市目前的土壤侵蚀量已由原来的每年15亿吨减少到13.39亿吨,下降了11%;代表水土流失强度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18个百分点。
    长江问题关系全国大局,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对整个流域的发展至关重要。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江上游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开始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等地开展“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这一工程及随后启动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揭开了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自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接近6万平方公里,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从原先的22%上升到41%。项目覆盖面已从当初七省市的61个县扩大到九省市的182个县,接受治理的小流域达2000多条。曾经是长江上游输沙“大户”的嘉陵江流域,经过治理后,原先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江水泥沙含量比过去降低了16%左右。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开县长沙镇回龙村,过去“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后,村民们积极治水改土、造林建园,目前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据介绍,在各治理区内,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已由65%下降到36%,粮食总产增长三成多。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也取得显著效益。短短十年内,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从20%提高到25%,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云南省会泽县十年来造林近3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17%上升到32%。这个县的黑马梁过去风沙弥漫,缺衣少食的农民连草根都刨出来当烧柴。如今记者在这里看到,整个山梁莽莽苍苍,一片葱绿望不到边。当地农民刘中有几年来退耕还林近40亩,主粮也从洋芋包谷换成了大米白面。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保局总工程师史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江上游生态持续加剧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关键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后,这一地区的总体治理大于破坏。随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上游的生态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恢复。这位长期从事长江水利的专家同时提醒说,目前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还在加剧,长江上游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任务还很艰巨。
 
责编:安少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