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参观学习摆样子 治沙功臣说苦恼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银川9月5日电(记者  高宁生) 刚刚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首家“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治沙功臣”白春兰,对治沙事业虽更加充满信心,但对应接不暇的参观学习者却大感苦恼。近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希望前来参观学习者实实在在、务求实效,莫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
    今年47岁的白春兰,是盐池县柳杨堡乡沙边子村农民。20年里,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累计治沙1300亩,并发展了果园、养猪、养羊、养鱼等多种产业,成为治沙致富的典型。随着事迹被新闻媒体报道,近年来,到她家“沙漠庄园”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仅今年5月至8月,来访单位就达六、七十个,人数近千人。
    白春兰说:“这些年我治沙,各级领导无论在政策、资金还是技术服务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从心底里感谢。凡是来参观学习的,我都欢迎。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并不是真心来学习取经,而是走马观花,甚至为了摆样子,上电视。有时一个单位来了七、八辆车,拉了几十号人,等了很长时间才把我从县城找到接回来,但‘参观学习’连20分钟的话也没说上,就掉头坐车走了。有些单位说是来访问、取经,实际上只是为了让我和领导站在一起拍录像。两、三个领导后面跟一群干部,要么站在一片树林前,要么蹲在一块草地上,镜头一对准,就东一句西一句找点话说说,但镜头一拿掉,就又不说了。”
    “‘七一’前后,一些单位组织党员来我这儿参观,说是让党员受教育,但也拿着摄像机,很多人只是大概看看,并不用心听。其实让党员亲自在沙漠里栽些树、植点草,干点农活,体会一下,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白春兰接着说:“当时,正是家里最忙的时候:地里要除草、淌水,公司开业还有很多手续要办,一家种苗公司已好几次打电话要我去看枸杞苗,小女儿坐月子需要照顾……我家离县城20多公里,不通班车,每去一趟县城,要么花30块钱包车,要么搭乘拉沙子的卡车或手扶。有时在县上办事,刚和联系好的人说了几句话,家里突然来人了,打电话或派人找,硬叫了回去。这样从县城到家里、从家里到县城来回折腾,一天五、六趟跑下来,累得一坐下就打盹。”
    白春兰诚恳地对记者说:“治理沙漠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事,成功的经验对大家都有用。你要真心学习,留下来我愿意讲,也可以就地示范。参观学习如果只是为了摆摆样子,到头来忙了半天大家都还是一场空!”

    短评:别让参观学习走了样

    新华社记者  蒲立业

    “ 治沙功臣”白春兰面对应接不暇的参观学习者产生的苦恼,让人无奈中颇生感慨。这件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又十分严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向劳模等先进人物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本不是件复杂事,从人们呱呱坠地那天起,实际上就开始了适应环境、模仿学习的过程。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却变得不会“学习”了。向劳模学习这样一件本应大力提倡的事,开始走样了、变味了。概括起来,这种走了样的“学习”大致有二:第一种是头脑发热,盲目学习。此种学习者求教之心还是真诚的,但不太考虑值不值得大老远去学习,或学来的东西能否用得上。往往身边本来就有很好的典型、值得总结的经验,却舍近求远不惜舟车之苦,去讨外地劳模的“真经”;或者本是平原地区,也要去学人家山区综合开发的经验。第二种学习者便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甚至于讨厌了。他们参观学习纯为了图个“学习”之名,或者干脆就是借机东跑西逛、游山玩水。对他们来讲,学到什么是无所谓的,要紧的要把学习之名声“造”出去,一路上要吃好、睡好、玩好。这种形式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参观学习,既浪费了国家钱财,又消耗了精力和时间,实在是危害不浅。
    如此“学习”不仅误己还误人。劳模工作繁忙,精力和时间十分宝贵。如果一天到晚都忙于接待“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所谓“学习”者,回答一些问得不着边际的问题,岂能不生烦恼?
    学会向劳模“学习”,不难,还是古人那句话“学之道,贵以专”。倘若拿出去“西天取经”的真心来,专心地实实在在地向劳模讨教,相信“治沙功臣”白春兰是愿意坐下来向“取经者”传经送宝的。(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