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及的治沙工程看我国水利防沙治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潘盛洲 刘 震
一、埃及的治沙工程
埃及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的96%是沙漠,实际土地利用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5%,耕地面积仅占35%。99%的人口集中在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带。
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河流,是流经埃及惟一的河流地表水源。埃及处于该河流的下游。根据1959年埃及与苏丹两国签订的协议,埃及分享的尼罗河水为555亿m3。而目前埃及人口增加与水土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预计到2017年,狭窄的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区将无法容纳新增人口。但是据勘探,埃及在一些地区地下水蕴藏量很大,特别是西部沙漠的西南地区,地下水丰富。此外,每年有100多亿m3农田排水可利用。基于上述原因,埃及政府提出了“走出老河谷,开辟新天地”的发展新思路,以实现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埃及政府在1997~2017年间通过采取若干大型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尼罗河水和地下水,开发土地,治理沙漠,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其措施为:
1加强领导,立法保障
鉴于这些大型工程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埃及政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强化领导。例如,托西卡工程一宣布实施,埃政府就成立了以总统为首的工程部长委员会,成员包括公共工程和水资源部长、农业部长、旅游部长、经济部长、国防部长、电力和能源部长、工业部长等。该委员会负责从宏观上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提出指导意见,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调、决策。负责工程具体组织管理工作是公共工程和水资源部,其主要职责是,在组织科研人员对开发地区进行全面勘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为使这些工程项目能持续长久地执行下去,埃议会还以立法的形式作了规定,从而为这些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2千方百计,增加投资
为实施这些大的开发工程,埃及政府为筹集建设资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勒紧裤带增加建设资金。其次是以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国家财政出20%,其余80%靠民间和国外资金。以托西卡工程为例,预计总投资约891亿美元,政府投20%~25%,用于大型扬水站、主渠道、主要公路和输电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靠国内外企业投资来完成。对内外投资企业提供同样的优惠政策:(1)凡在该地区进行生产经营的公司、企业可享受20年免税。(2)对在该地区兴建项目所需的进口设备、原材料免除关税。(3)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公司提供购买新开发土地的优先权。(4)政府贴息,向在该地区建设工、农业及其他项目的公司提供优惠贷款。由于有这些优惠政策,挪威、英国、日本的公司和世界银行、阿拉伯基金会等以及埃及国内的一些大企业,纷纷向托西卡工程投资或捐资。第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力争取外国政府的援助。据了解,现在美国每年援助埃及约20亿美元,其中经援8亿美元。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也提供或准备提供数额不等的援助。
3政府鼓励,移民开发
埃及政府在启动几大治沙工程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人们到沙漠地区去投资、定居,搞移民开发。
一是以优惠的价格出售土地。如从开罗至亚历山大的沙漠公路两旁目前大面积的沙漠已得到开发,变成了阡陌纵横的良田、绿树成阴的果园、工业企业、小城镇和居民点,俨然是一条2000多km长的繁荣兴旺的经济长廊。南部开发区的地价更便宜一些,每费丹低至20~30埃镑。全国已售出的土地总面积超过180万费丹。
二是以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吸引人。不论是建设工业区还是农业区、旅游区,政府首先拨款兴建供水、供电、交通、商业等服务设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是对在沙漠地区投资者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利率比一般商业银行低364%。
四是把治沙与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政府规定,凡是年龄不满30岁、没有犯罪记录的正规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以11万埃镑的优惠价格购买2hm2多新开垦的土地和一套两居室住房及一个150m2的庭院市场价格为7万埃镑,且可分30年付款,前4年免收利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促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使之成为当地科学种田的主体和带头人。据统计,到1999年底,共有45万大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共耕种土地约9.3万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政府出资帮助没有土地的农民、失业者迁入新开垦地区,建立社区,提供就业机会。
六是吸引上百家企业去投资,兴办大型农场。
4依靠科技,注重效益
开发沙漠既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也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能否成功,最终要看效益高低。埃及政府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发挥科技在治理中的特殊作用。早在50年代,埃及政府就成立了沙漠开发总局,对南部沙漠地区进行全面勘查分析。1995年初至1996年底,农业部又组织专家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水资源、电力、土壤和环境等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综合研究,完成各方面的研究报告100多份,并对工程费用、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等做了定量分析,还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和规划,最终才确定了实施托西卡工程和东奥维纳特工程的投资省、效益大的最佳方案。工程宣布开工后,埃及政府又调集了全国有关科研力量对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像国家农业研究中心、沙漠研究中心、科研部以及各大学的研究所等参与了有关科研工作。为了提高开发效益,做到“边建设,边受益”,埃及科研部门除了下大力钻研各种节省工程成本的技术外,还特别注意研究在新开发土地上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许多治沙研究站就设在沙漠地区。例如,他们根据新开垦的土壤里水分、营养少,但没有农药、化肥残留物,极少病虫害等特点,研究出了一整套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土壤改造技术、灌溉技术和培育适应干旱环境的动植物良种及农艺技术。生产出的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效益很高的出口创汇拳头产品。
5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埃及政府以合理开发利用水、土、沙资源为基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通过治沙造田,扩大人工绿洲,实现人进沙退。工程措施主要是兴建水库、扬水站、污水处理站、引水排水渠和打井等,同时发展喷灌、滴灌、渗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形成完整的水利体系。生物措施主要是围绕城乡绿化,在渠、田、路边建设防护林网,防止沙漠侵害道路、农田、水渠和城镇。发展高效益的经济林,培育并大面积种植耐干旱、耐盐碱的树草和农作物等。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与风向垂直的沟垄种植、等高耕作、留茬免耕等办法,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对我国水利防沙治沙的思考
我国是世界上受风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风蚀面积188万km2。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造成了植被破坏、沙漠扩展、风沙危害日益加剧。特别是2000年春天以来连续几次发生较大强度的沙尘暴和扬沙沙尘天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治理风沙危害刻不容缓。兴修水利、防治沙化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埃及治沙、开发沙漠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不乏可借鉴之处,但由于两国国情存在很大的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气候地理差异很大,造成沙化的因素复杂。因此,既要预防新的破坏,又要治理沙漠,各个地区采取的措施各异。以目前开展的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来讲,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把预防保护放在首位
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依法控制人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丘流动。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沙漠、戈壁区要注意保护原生地貌和植被,减少人为扰动,草原地区要严格控制挖甘草、搂发菜,发展畜牧业要防止超载放牧。农牧交错区,人口密度相对大,要全面统筹农、林、牧的发展比例,合理发展,搞好现有植被保护。
2.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沙漠边缘地区以封育保护为主,建立网格沙障,栽植适宜沙区生长的治沙先锋草灌,将流动沙丘变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控制沙地的扩展。在“三化”草原地区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广以节水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建设高效草场,实行舍饲,发展高效畜牧业,结合围栏封育,舍饲养畜和畜种改良。在农牧交错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耕作三大措施优化配置。沟道建设谷坊、塘坝、小水库等小型拦沙蓄水工程;坡面修建水平沟和蓄水池、水窖等集雨工程;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草、灌、乔结合,以草灌为主,大力种植沙棘、柠条等适生树草种。推广等高耕作、草田轮作、免耕法、留茬和秸秆覆盖等农业耕作。最终目的就是要合理配置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扬尘,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在京津周围水源工程保护地区,降雨量超过500mm,水土流失严重,要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植树造林、城市美化绿化,建设防沙治沙生态屏障,保护水源,美化环境。
3.突出水的基础作用
防沙治沙,水是关键。尤其要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节约保护,有效利用。“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大面积植被建设必须首先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降雨量低于400mm的地区,应建设以草灌为主的防沙固沙生态保护系统;在“三化”草原区,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建设以节水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仑,缓减草场压力,发展高效畜牧业;在农牧交错区,开发水源,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加快退耕步伐,围绕井、渠、路、田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建设防护林;坡面采取工程措施拦截降雨,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4.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治理水土流失
防沙治沙能否取得实效,并使治理成果得以巩固,关键要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防沙治沙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吃粮、增收的问题。在制定规划时就必须统筹考虑三大效益的统一。既要开发,又要治理;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小开发,大保护。开发应当是能够促进治理的开发。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新机制。
5.坚持科学治沙
防沙治沙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要重点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同时要研究推广种树种草适用技术、节水技术,以确保成活率,提高防治效果。组织多部门联合攻关,研究推广新技术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点研究适合干旱沙地的优良树草种,如沙棘、柠条等,研究沙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实行科技承包项目的责任制,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真正起到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潘盛洲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刘震为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