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加大工程治理力度——田均良委员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高立洪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北五省(自治区)出现各地政府、群众积极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局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田均良很受鼓舞,他针对目前西部生态建设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要重视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工程治理投入力度。
    田均良委员认为,水土流失是西部极为重要的环境问题,环境建设的重点或成效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中(生物、工程、耕作),植被建设十分重要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朱总理“十六字”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加大了植被建设的力度和速度。
    他说,相比之下,工程措施愈显不足。坡地径流的汇集,若无工程措施的有效拦截,入黄泥沙难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需要层层拦防,形成综合治理的立体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入黄泥沙问题。特别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区,更应重视沟道治理的工程措施。淤地坝、梯田等工程建设,是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出路。只有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才能保证生态建设的有效实施,杜绝诸如“先退耕后返耕”、“造林不见林”的历史重演。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匮乏,工程措施也是增加雨水拦蓄、截流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改善区域生态建设的水环境至关重要。
    田均良委员建议,国家在西部生态建设中,应增加工程治理的投入力度,真正实施沟坡兼治,综合治理;在管理体制方面,应克服条条分割管理弊端,实现在作业区内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目前试点阶段,至少可在退耕试验示范县(市),首先集中现有的相关项目经费,全面规划,集中使用,建成高效、科学的生态系统建设示范样板。否则,虽国家多途径增加了投入,但因条条管理,实际上是“综而不合”,对区域生态建设效益来说,可能会形成投入“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