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问渠哪得清如许——访著名水利专家周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周著的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解决了工程泥沙难题
2001年6月2日    .
 
    中新网乌鲁木齐五月三十日消息(记者 闫文陆)周著教授任教于新疆农业大学,这在中国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而周著发明的“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却解决了困扰国际水利工程界的工程泥沙难题。为此他今年成为新疆推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之一。
 
    据权威水利期刊报道,根据这项技术,可以为诸多水利泥沙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目前,它最直接的用途是提高灌区农业水利系统的工作效率。该技术的推广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新疆农业大学内绿树掩映,碧草茵茵,在八百平方米的实验室内,周著接受了采访。
 
    新疆属内陆干旱性气候,在其六百多条河流上,修建有许多水利设施,通过灌溉渠系灌溉农田并提供生活用水。
 
    周著说,这些河流的含沙量都很大,一方面大量泥沙随水进入良田,改变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地的效益;另一方面,各种引水设施和泥沙磨擦,减少使用期限。因此,只要引水就必须防沙。
 
    为了防沙,人们在河道引水处修建沉沙设施,它的作用就是使泥沙随水进入灌溉渠系不久便沉降下来,然后再被回冲入河道。现在普遍采用的是五十年前前苏联的技术模式。
 
    周著称,采用这种技术模式,泥沙被回冲入河道,所用的耗水量,占整个引水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且大量的泥沙不能完全沉积。在用水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百分之三十的水量就显得弥足珍贵。
 
    为解水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一些引水工程省缺了泥沙回冲入河这一过程。结果泥沙淤积,渠系堵塞。当地政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疏竣。如新疆疏勒县盖孜河旁的跃进干渠,是一条引水量为二十五立方米每秒的渠道,灌溉着周围几十万亩的土地。政府每年投入清淤沙的劳力为四十多万,清除的泥沙在渠堤两岸堆的高度达七米以上,干渠渠底还淤高起来三米,本来是一条从地面往下挖一点五米的干渠,几年后变成了渠底高出地面一点五米的“悬河”,新疆有这样的干渠约五百多条,每年因沙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五千多万元人民币。
 
    周著说,泥沙对引水式水电站机组磨损也特别严重,新疆喀什一级电站的十台水轮机叶轮,经历一个汛期就要全面更换或者大修。新疆有六百多座引水式电站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沙害,保守统计一年损失六千万元人民币。
 
    周著一九八三年从研究如何减少泥沙回冲入河的耗水量入手。那时他已四十三岁。一九五六年,他从湘西龙山来到新疆农业大学求学,毕业下基层再回母校任教,在水利上二十多年的经验,使他与合作者迅速找到了研究方向。经历多次实验,一九九八年,“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资助下取得成功。
 
    在该技术指导下生产出的设施,能百分之百排除粒径大于零点五毫米的泥沙与卵石,泥沙回冲入河耗水量仅占引水量的百分之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其列为中国百项高新技术推广项目。
 
    现在周著非常忙碌,到目前为止,他的实验室已经和二十九家水利工程部门签定协议,而且还有许多单位前来咨询。“还好,我没什么爱好,每天空余时间,看看新闻和球赛,其它时间泡在工作上了”。
 
    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周著旷达、乐观,充满活力。“实验室有些陈旧了,有些工作无法开展。”这所一九五八年修建的试验室本来是供教学试验使用的。现在,提供一个更大更好的试验室成为周著最迫切的愿望。
 
    排沙技术现在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三峡工程航管局、湖南水电设计院及上海航道勘察设计院都已与周著联系,拟用“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来提高挖泥船泥浆浓度。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