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美终有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写在《水保法》颁布实施10周年
在中国水土保持发展史上,《水保法》实施这10年是形势最好、发展最快、效果最显著的时期。10年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过去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又要调整思路,深化改革,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创新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加快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步伐。这是几十年来,特别是《水保法》颁布实施10年以来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经验。
《水保法》实施的10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10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和社会投入加大,治理步伐加快,成效十分显著。
这10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投入力度大,治理标准高,建设步伐快。据了解,10年间全国累计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21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8.8亿元,地方投资40亿元,群众及社会投资129亿元,10年间中央投资占1983年国家开始实施重点工程治理19年来的92.5%,中央投资补助标准从10年前的每平方公里0.8万~1.5万元增加到6万~10万元,无论是治理标准还是治理速度都大大提高和加快,治理速度由原来的每年3万平方公里发展到突破5万平方公里大关。10年来,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占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治理面积的46%。
10年的巨大成绩,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度重视。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作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国务院专门召开了陕北治理水土流失现场经验交流会,我国水土保持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当年,朱镕基总理在考察西部地区时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这为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随之,中央又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0年的巨大成绩,离不开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9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长期遭受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1998年"三江"大水,近几年西北、华北地区的连续干旱,北方诸多河流断流现象的频频发生,以及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屡屡肆虐,都与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专家疾呼: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199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水土保持被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备受重视。10年治理带来了巨大效益。凡经过重点治理的地方,流入江河的泥沙减少了,治理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初步统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减少和拦蓄泥沙15亿多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70亿公斤,使1000多万人口脱贫。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不断拓展
治理水土流失,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行的,而广大群众参与的主要动力首先来自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如何把群众要求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课题。从80年代初的户包小流域治理到90年代"四荒"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治理,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陕西延安的刘世杰就是在水保治理中敢于创新的人物。他将经商赚得的钱投资家乡,实行"公司+农户"的形式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1.5万亩,乡亲们在治理中脱贫致富了,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四荒"资源治理开发工作的通知》后,各地水利水保部门把治理开发"四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机制创新,大力推行了以户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四荒"使用权等水土流失治理形式。此后,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像刘世杰这样的治理开发"四荒"的大户。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以及外资也参与了农村"四荒"资源治理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呈现出跨地区治理、高技术开发、规模化投资的新特点,不仅弥补了国家投资上的不足,还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现在,"四荒"治理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的新方式。目前,全国累计有784万户农民、下岗职工、企业家等以各种形式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已治理1.9亿亩,累计投资100多亿元。
实施示范工程,调整治理思路,建设秀美山川
水利部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为推动水保工作快速发展,1999年,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现在,深圳、大连等10个城市已被命名为示范市,而甘肃定西、四川宁南等82个县和675条小流域也已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
如今,不论是西北黄土高原区,还是南方石漠化区,不论是东北黑土区,还是南方红壤区,不论是风沙区,还是泥石流区,到处都有成功的治理开发模式,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榜样。通过这些示范工程,我们看到,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任接着一任干,只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治山治水,只要按照规划科学防治,就一定能遏制水土流失,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1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与现实需要还相差很远。按现在每年5万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如果将亟待治理的20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初步治理一遍,也得要40年时间。
面对新时期的水保工作,水利部一方面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积极探索,根据国情和治理经验最近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防治方略的转变,即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更要注重通过管理和保护,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二是治理措施的转变,即在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同时,抓关键性措施,优化措施配置。譬如,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要加强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重点的坝系建设,达到上拦下保,减少泥沙下泄,淤地种粮,促进米粮下川、林草上山;在长江上游要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植被建设要量水而行,西北以草灌为主,科学选育耐旱林种草种。这对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有《水保法》等法律法规作保障,有正确的治理方略,我们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秀美的山川一定会呈现在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