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向沙尘暴宣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今年,我国西北、华北,乃至长江以北大半个中国已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来势之猛为50年来所罕见。
 
    “沙尘暴”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移动的自然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形式,水土保持把这种现象称作“风蚀”。据历史记载,我国近2000年以来,已出现过1200多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的形成固然有气候方面的原因,如干旱少雨、气温上升等,但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荒漠化加剧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据了解,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正以平均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吃掉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7%。
 
    为什么沙尘暴越来越狂?关键的问题是生态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5厘米,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而今变成“老鼠跑过见脊梁”;滥伐使大量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青海柴达木盆地因滥伐使1/3以上土地沙化。在宁夏,挖甘草之风盛行,1993年到盐池县挖甘草的人最多时一天达5000人,连片“梳篦清剿”,全县草地97%出现“三化”;而新疆每年挖甘草5万吨,造成1000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陕西北部毛乌素沙地,随着煤气田开发,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屡见不鲜。纵观全局,虽然近年来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我国荒漠仍呈“局部逆转,整体扩大”的趋势。因此,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
 
    塞外可以出现绿洲,广漠可以变成牧场,这些都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陕西榆林地区的治沙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榆林沙区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缘,新中国成立后,在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掀起了“引水拉沙修渠堤,造林种草锁风沙”的高潮,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面积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营造出万亩以上固沙林160多块,600多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滩、川、塬、涧受风沙危害的14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植被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8%上升到398%,治理程度达691%。一个乔灌草、带片网结合,多林种合理配置,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流沙南移。沙丘年移动速度从5~7米降到168米以下,沙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比50年代减少了76%。
 
    沙尘暴的频频发生,再一次敲响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我国即将全面启动大规模防沙治沙工程,10年内使治理区内的林灌草植被覆盖率由69%提高到1138%,六大沙漠周边加速扩展的趋势将得到控制,使风沙天气和沙尘暴灾害明显减少。我们要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向沙尘暴宣战,建设秀美山川,为子孙后代留下丽日蓝天、青山绿水。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