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副部长:开拓进取,迎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高潮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周年
陈雷
今年6月29日是《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不断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加快了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中上游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开展了370个生态县建设,利用水土保持国债资金对全国820个县的1600多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年治理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目前,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大为改观。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从1991年到去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万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2.8%上升到41.1%。黄河流域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治理了1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林草覆盖率大幅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吨。
十年来,各地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一是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把水土保持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把治理水土流失与促进退耕还林(草)、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巩固治理成果。四是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治理“四荒"(荒山、荒沟、荒丘和荒滩)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调动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五是加强科学管理,注重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治理水平。
进入新的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997年8月江总书记做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1999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江总书记和朱总理的重要指示,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向。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步伐。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进一步调整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适应新的形势。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突出生态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把生态建设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在防治方略上,既要加强人工治理,更要注重通过管理和保护,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在采取退耕、禁牧、封育、飞播等措施促进植被恢复的同时,要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农民的吃粮和收入问题,为退耕、禁牧、封育和保护创造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治理措施上,既要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更要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治理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的转变。在组织治理方式上,既要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更要注重把政府推动和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大“四荒"资源治理开发和水土保持改革的力度,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建立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机制。在行业管理上,既要依法履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职能,更要注重归口管理和组织协调,发挥各部门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合力。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