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朱镕基同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摘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998年7月9日,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湖北、湖南抗洪救灾工作时指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防汛抗灾的紧迫需要,而且对带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防洪问题的措施,全面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大江大河以及中小河流的治理;当前首先要抓好大江大河干流堤防的除险加固,集中财力、物力,从现在就开始,连续干上几年,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
    做好江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对减少江河湖泥沙淤积,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各地一定要下决心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1998年8月28日至9月2日,朱镕基总理在东北考察灾区重建工作时指出:大灾之后,要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根治洪涝灾害,要从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做起。
 
    1999年8月5日至8月9日,朱镕基总理在陕西省考察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黄河防汛工作时指出:搞好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治理力度还不够,一些地方边治理、边破坏,天然林砍伐并未完全停止,绿色植被继续减少,水土流失还在扩展,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如果这种状况不从根本上改变,必将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贻害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下定决心,持之以恒,植树种草,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根本改善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治理黄河,让黄河造福于中华民族的一项根本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设施,初步形成了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但是,黄河洪水威胁仍是心腹之患。根本原因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加快了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加剧了洪水威胁,给黄河防洪治理和水利工程运行带来严重隐患。因此,防治黄河洪水灾害,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加大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减少下游泥沙淤积,增强排洪能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除害兴利,让黄河永久安澜。
 
    做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在过去粮食短缺时期,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地方,在山顶、陡坡开荒种粮,缓解了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成功,农业科技的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供给平衡有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在山顶、陡坡开荒种粮,不仅投资大、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而且加剧水土流失,势必严重危害黄河下游的防洪治理和经济发展。因此,黄河中上游地区不要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粮食,而是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下游治理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各有关省区一定要及早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植树种草,扩大绿色植被,搞好水土保持。由此而减少的粮食产量,完全可以通过减少水土流失,减轻下游洪水灾害而增产的粮食得到补偿。国家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坡耕地退耕后农民所需的口粮问题,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1999年9月6日至12日,朱镕基总理在四川省考察时指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要下决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力争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长期艰巨的事业,必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要把停止天然林砍伐同退耕还林还草、治理荒山荒地结合起来进行。
 
    1999年10月21日至30日,朱镕基总理赴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尤其要看到,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不加紧、加快实施在西部地区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那么,长江、黄河日渐淤积,洪水灾害不可能得到根治,广大中下游流域将永无宁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为此,必须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这些措施是贯彻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和荒山荒地方针的具体化,也是一些地方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全国粮食供应充裕、库存多,是以粮食换林草的极好时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而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遇。这样,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缓解目前粮食总量相对过剩造成的一些矛盾,还能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把以粮食换林草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也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件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务必周密筹划,精心组织,做过细的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防止一哄而起,更不能做表面文章。各地方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抓紧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首先选择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试点,树立样板,取得经验,逐步扩大。
 
    2000年10月19日,朱镕基总理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是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十五”期间,关键是抓好开局,突出重点。……从工作讲,重点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西部开发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要抓紧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和江河之源的生态保护,是关系西部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尤其要下功夫搞好。西部开发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力争经过“十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