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21世纪水土保持展望(郭廷辅)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1年8月7日 
 
    编者按 21世纪已经来临,面对水土保持的大好形势和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既满怀信心又深感任重道远。为此,特约请郭廷辅先生撰写了这篇文章。该文全面又具体且针对性强,虽曰“展望”,实则有较强的指导性,相信对读者是会有所裨益的。文章内容较多,故篇幅稍长,请读者见谅。
[关键词]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预防监督;水土保持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的提高,21世纪的水土保持将要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适应需要,才会有发展。水土保持领域只能延伸扩展不能萎缩,要在涉农领域和非农领域、山区丘陵和平原区全方位的开展;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水土保持的内涵,在“综合”上下大力气,在预防监督、治理开发、规划、科研、管理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00)02-0003-05
 
    50年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设机构、立法律、定方针、订政策、出投资、搞科研,动员亿万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不同侵蚀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地近80万km2,在综合治理中治理坡耕地修梯田等达1067万hm2,还种植了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林草和经果林以及修建了星罗棋布的蓄水保土工程,在全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区建立了数千条各具特色并有一定规模的多功能多目标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小流域经济体系。凡是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支流或县域,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输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减轻了防洪压力,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群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实施水土保持的成功之处是在国家少量资金引导下,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国家宏观的生态效益与农民的微观经济效益的巧妙结合。
 
    50年来,水土保持已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有特殊性的学科,在全国建立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技术理论和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并培养了一支能与水土流失顽强战斗的队伍,水土保持科研教育界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水土保持从实践到理论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从而探索出了许多成功而十分宝贵的经验,如以支流为骨干,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优化配置,综合治理,以村、户为基础,三大效益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的路子。这些经验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保证,也是开创21世纪水土保持工作全新局面的基石。当然,新世纪的水土保持工作,还要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在各方面都要创新,才能推动水土保持事业不断发展。
 
    为迎接新世纪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现将本人对21世纪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提供水保界同仁商榷。
 
1 新世纪水土保持工作更为重要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这是21世纪的主题。而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甚为密切,因为水土保持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即水土资源,水和土又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粮、棉、油和瓜果蔬菜等生活必用品,主要还是依靠自己,而这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经果林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仍须依附于土地。但是在我国的1.3007亿hm2耕地中,坡耕地占1/3。这些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绝大部分是低效的劣质侵蚀地,如果任其流失,就会出现西南岩溶地区的裸岩景观、江南花岗岩红壤地区的白沙岗、东北黑土地区的黄土和火烧云、北方土石山区的石渣地。土之不存,人将焉附至于“四荒地”的水土流失、林地与牧地的水土流失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不同利用的强度侵蚀地流失的速度与成土速度之比为1∶100~1∶400。这些可怕的恶果,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忧患,有些地方当代都难以维持,还谈得上什么持续利用、庇佑子孙呢。当前水土流失状况仍无较大改变,治理速度缓慢,新领域的水土流失不断发展,还在“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怪圈内转。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减沙减灾为己任的水土保持是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重要基础设施。
 
1.2 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需要
 
    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而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该规划要求到2010年,控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km2。到2030年,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控制。到2050年,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从实现上述目标来看,水土保持的任务十分繁重而极其艰巨。而以水土保持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又是新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心要搞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建设秀美山川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水土流失区要变成秀美山川的要求,给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明确的方向。水土保持是建设秀美山川的基础,而秀美山川又是水土保持由低向高、由广向深发展的最高体现。因此,秀美山川有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不能简单地与山清水绿等同。我曾撰文就秀美山川的内涵作了一些探讨,“秀美山川不是封闭的自然保护区,而是开放式的山清水秀、经济繁荣、城乡富庶、安居乐业、现代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由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到自觉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一个符合现代文明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时代。”秀美山川是使人与自然相互的依存关系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自觉性极大提高的客观反映,是水土流失区经过综合治理开发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很高水平的综合体现。这是个十分鼓舞人心的目标,但要有一个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因此扎扎实实搞好水土保持是极其重要的。
 
1.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党中央决定利用有利机遇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东西部的差距太大,而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特别是黄土高原又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区位,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极为有利。党中央、国务院确定21世纪把西部地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但是以水土流失为特征的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水土保持成功的综合治理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央要求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实施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措施来抓。如果现存的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建设也就不可能成功,蕴藏的自然资源将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投资环境将更难改善。若水土保持进程滞后于开发建设,那么不仅原有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治理,而在新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过程中,又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当前,中央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来抓,提出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利用当前粮食丰裕的有利时机大抓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并且突出抓一个植被建设,这对水土保持战线来说是个极好的机遇。因为水土保持法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这是其他资源法律所没有的。因此,水土保持部门要依法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水土保持林草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退耕种树种草或修梯田,都是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在大面积退耕陡坡地上,在恶劣的立地条件下种植林草,是水土保持部门责无旁贷的艰巨任务,不仅要讲进度,更要讲科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来办这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否则事倍功半或一事无成,重蹈“年年种树年年不见树”的历史覆辙。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退耕后带来的一系列涉及群众利益的相关政策问题,也不能将非禁垦坡度的坡耕地一哄而起地退耕种树种草,否则会事与愿违。
 
1.5 21世纪中叶达到富裕水平目标的需要
 
    当前,在全国各类水土流失区,县域经济状况和人们生活水平远远低于非水土流失区,其制约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贫穷的根源。水土流失区要从温饱型到小康型再到富裕型,并非易事,也不是搞几个二三产业就能解决得了的,因为这不同于沿海和东部地区,必须从治理水土流失这个基础设施抓起。根据已有的经验,在水土流失区,必须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融为一体,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改造低效劣质侵蚀地为高效优质土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心来抓。抓住了此环,土地才能由劣变优,产出由低变高,才能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小流域经济,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在水土流失土地上发展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商品化经济,这是水土流失区实现温饱—小康—富裕的有效途径和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21世纪的水土保持工作将要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也将大为提高,水土保持战线同志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将要面临的大好形势和机遇,一定要充满信心憧憬未来,并为之努力奋斗。
 
2 对21世纪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2.1 观念和思路
 
    (1)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域,只能延伸扩展,不能萎缩,必须在涉农领域和非农领域、山区丘陵区及平原区全方位开展。21世纪导致水土流失的重点将由农业领域转向非农领域,实践表明,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交通设施和石油、天然气、水电等能源开发建设以及水利等开发建设)、资源开发(主要是采矿、采石)和城市化以及野外娱乐场地建设(如高尔夫球场等)中,人为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水土保持部门在继续抓好涉农领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外,必须不失时机地由涉农领域向非农领域(交通、工矿、城市、基本建设等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扩展,使水土保持工作在一切产生水土流失的领域全方位开展起来,否则水土保持将不断萎缩,自己法定的阵地,不是拱手让出,就是被人占领。
 
    (2)要不断充实和丰富水土保持的内涵。21世纪,随着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大规模展开,在控制不同领域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过程中,水土保持新的分支,如城市水土保持、矿区(开矿、采石、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等)水土保持、交通(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水土保持、野外娱乐场地水土保持、库(水库)站(水电站)水土保持、河渠堤岸水土保持等等,也应运而生,水土保持已不局限于农地、林地、牧地、“四荒”地水土保持了。
 
    水土保持包括治理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不能囿于水蚀范围。治理风蚀是水土保持法所赋予的责无旁贷的己任,国内外皆如此,不能丢失阵地。
 
    (3)水土保持的整体性。水土保持是预防监督、治理开发、监测预报、行政管理和科研宣教五位一体的整体,任何分割开来的分散性观念和指导思想,对水土保持多功能多目标的整体效益的发挥是有害而无益的。就是水土保持部门掌管的治理工作,更应综合。那种四分五裂,政出多门,各强调某一措施的重要性而抢占投资的做法,对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也是无益的,最终将削弱水土保持的综合效应。
 
    (4)水土保持的特殊性。水土保持有其特殊性,又与其他学科有共同性,但特殊性是学科和行业建立的依据。水土保持特殊性中最关键是综合性,包括管理(跨学科、跨行业)、规划、防治措施等方面都能体现这一特性。以治理措施而言,任何单一措施都难以控制水土流失,这不是按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0多年来总结探索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涉农领域治理水土流失一个好路子,这已被领导、专家和群众所公认。当然在不同小流域内,各项治理措施的配比是不同的,必须优化配置,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最佳效益。水土保持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但绝不能被其同化,水土保持一定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主体作用。
 
    (5)坚守水土保持法所赋予的一切职能。水土保持法的章节都是针对防治水土流失而言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独特性,与其他资源法是不重复的,而且职责分明。例如对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水土保持法第一条阐述的十分明确,就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其他资源法没有这么全面。第十二、十三条所述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育草,增加植被,防止破坏林草等,也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第十四条禁垦坡度和对已垦陡坡地的处置是水土保持法所独特的:“……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第十九条区域的界定很明确,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治理风蚀是己任。第二十条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处置的内容,在其他法中没有。第二十二条对风蚀治理的规定,也是其他资源法所没有的。第二十六条对“四荒”的规定更是全面而独特。本法每一条款都规定了水土保持的职责范围,水土保持战线的同志们要认真学习水土保持法,要切实掌握和运用水土保持法开展防治工作,要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能连水土保持法赋予的职责阵地也丢失了。
 
    (6)要继续深化改革,使水土保持更有活力。要强化技术创新,使其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和水土保持防、治、监(测)、管技术体系。
 
2.2 预防监督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21世纪水土保持的中心。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
 
    (1)将防止非农领域新的水土流失作为预防监督的重点。特别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城市化建设,一定要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提前到位,否则后患无穷。
 
    (2)预防监督的成效取决于是否在涉农领域和非农领域全方位落实“三权一方案”(当然包括三同时),而检验“三权一方案”落实程度的标准是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而不是审批率。
 
    (3)要加强非农领域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建设,各水土保持分支必须有各自的具体规定,以约束和规范各项开发建设活动,把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要分别制定重点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管理办法,否则“三区”划不划意义不大。
 
    (5)要坚持水土保持法的独立性。水土保持法与其他任何资源法无附属关系,行使监督执法也应坚持其独立性,绝不能从属于其他执法队伍,否则失去了水土保持执法的形象,对新世纪繁重的监督执法任务难以完成,更达不到有效控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
 
    (6)为适应新世纪需要,必须建设一支政治、法律、业务素质高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
 
2.3 治理开发
 
    我国治理原有水土流失的任务仍十分繁重而艰巨,难度也越来越大,好治的先治了,难治的在后头,对此千万不要低估,抓治理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头戏。为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新世纪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1)涉农领域的小流域治理已成为水土保持的代名词,深入人心,仍要继续抓住不放。但要使小流域治理向高、深、细发展,就必须在“综合”上下大力气。要探索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不同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优化配比的综合配置方案,真正做到不同侵蚀地貌对位配置不同的治理措施,形成符合水土流失规律的、多目标多功能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小流域经济体系,达到最大限度的土不位移。土不位移是水土保持的目的,流而不失是不得已而为之。
 
    (2)把国家宏观的生态效益与农民微观的经济效益巧妙结合,是治理成败的关键。水土保持属于公益类,国家投资是毋庸置疑的。但水土保持任务很繁重,光靠国家是不行的,必须调动亿万农民群众和方方面面投资治理的积极性,就需要有经济效益来驱动。治理侵蚀劣地不仅有好的生态、社会效益,而且有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将低效或无效益的侵蚀劣质土地改造为高效的优质土地,提高了土地等级及产出率,投资者能从治理中获得好的回报,从而又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扩大投资治理。因此,在制定治理规划时就要考虑将土质、坡向、坡度(指法律允许农耕的坡度范围以内)、交通等条件较好的侵蚀地,把治理与开发利用融为一体,一步到位,既控制水土流失,又提高土地产出率。重点要放在提高地力和土地产出率上,发展各具特色的有市场的名优产品。治理开发包括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果林、饲草等)、养殖业和观光业。
 
    (3)水土保持产业化是水土流失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内在需要。这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随着治理规模和治理开发相统一的程度的提高,水土保持发展的必然之路。这与农业产业化是有区别的,该观点在我以往的文章中多次论述过。水土保持产业化是在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按照市场导向在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基础上才能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当然,水土保持产业化还应包括治理开发区的观光旅游和控制水土流失的设备与材料等方面。
 
    (4)非农领域水土保持技术理论和技术措施要摆到重要的位置。非农领域的水土保持,不一定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但要求的工程标准更高、更严,同时还要有美感,要单项周密设计,否则影响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行。要针对不同水土保持分支边探索边实践,积累经验,然后分别不同分支提出各自的治理途径和有效措施,并制订相应标准,使治理逐步规范化。
 
    (5)治理开发体制要深化改革,要继续从实践中总结出处理相关方面利益的机制,推动治理进程。
 
2.4 规划
 
    规划水平决定着水土保持的成效和防治标准,因此要十分注重规划质量。
 
    (1)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既要控制水土流失,正确处理人口—资源—水土保持的关系,达到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
 
    (2)规划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即保护、改造土地与科学利用土地的关系,追求国家的宏观生态效益与抓好农民的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治理与开发的关系,小流域与大中流域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单项治理措施与综合配置(不同配比)的关系,等等。
 
    (3)水土保持规划要多元化。特别是对非农领域的治理规划要依其门类和目的而认真探索实践,各分支要有各自的规划大纲和治理技术。
 
    (4)要大力开发和运用水土保持规划软件,提高规划效率。
 
    (5)要建立规划库(包括小流域、支流、大中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和县、地、省水土保持规划以及非农领域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规划),避免突击规划所带来的弊端。
 
2.5 监测预报
 
    这是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应视为水土保持的耳目。主要是进行有量化概念的对水土流失消长(发生、发展、消失)过程的监测监控和预报,及时准确地为政府控制水土流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流域、支流或县进行定期量化观测,检验治理措施的成效及治理对生态环境、江河和侵蚀土地的变化规律和重大影响。
 
2.6 科研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研更为重要,水土保持学科要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要上新水平,必须在科研上有创新。
 
    (1)在涉农领域,要研究不同小流域的不同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和整体效益;不同小流域综合措施优化配比,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配置方案(即不同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后达到最大的互补作用,在多少年一遇降雨下仍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的完整性),要从实践到理论阐明此点,其成果可开发为规划软件;将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侵蚀劣地改造为高效优质土地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小流域经济以及在小流域经济基础上发展的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研究,等等。
 
    (2)在非农领域,要研究各项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的规律;各项开发建设土壤侵蚀标准的研究;各个水土保持新分支的综合治理技术,快速覆盖技术的研究,等等。
 
    (3)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及计算方法的研究。
 
    (4)高新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可运用虚拟现实进行试验研究。
 
    (5)控制水土流失的设备和材料的研究。
 
    (6)水土保持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
 
    (7)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2.7 管理
 
    (1)建立水土保持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加快水土保持系统信息传递。通过信息处理可以虚拟现实,如虚拟小流域、支流或县,虚拟培训班。虚拟化可使空间变小,又可使空间变大,这样既快捷又节省。同时,要建立各类数据库,在数字化的时代,水土保持的各类数据一定要准确,而不是估计和拍脑袋。
 
    (2)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部门要行使水土保持法所赋予的职责,要不断提高管理素质,探索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机制。
 
2.8 教育
 
    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以人为本,一切竞争取决于人才。因此,加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十分重要。水土保持的综合性决定了水土保持教育的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需要有综合平衡能力的组装工程师,具体要体现在规划中能科学地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治理措施配比,使“三大”效益达到高的水平。
 
    与其相应的教材、教学方案以及培养途径诸方面都要有大的突破和创新,否则水土保持教育越办越萎缩,培养的人才与实际不对路,水土保持人才市场也难以兴旺。
 
2.9 运用高新技术
 
    在新世纪,“数字地球”的建立和发展,对水土保持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我们首先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大胆引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
 
    (2)监督执法要引用量化的新技术。
 
    (3)治理要引用新设备新材料,引进适生的高效的植物新品种(包括经济果木树、饲草等)及快速覆盖技术。
 
    (4)监测监控要普遍采用新技术对水土流失消长动态进行普查和定位定时量化观测。
 
    (5)规划要普遍采用水土保持软件。
 
    (6)管理要逐步实现网络化,要采用新技术进行统计。
 
3 以创新意识迎接新世纪水土保持的全新局面
 
    综上所述,21世纪水土保持将引起全社会更大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我认为要全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宣传舆论
 
    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是客观内在需要,但要引起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将其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必须加强宣传舆论工作。我们要认真研究宣传舆论的内容、形式、方法、力度,等等。宣传者必须掌握水土保持法律和水土保持技术理论及技术体系,才能向领导和社会进行正确的、有说服力的宣传,而不致于误导。我认为在宣传内容上要切实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既宣传水土保持的社会性,又要宣传其行业性;既宣传水土保持的社会、生态效益,又要宣传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既要宣传水土保持的共性,更要宣传水土保持的特殊性;既强调“开创性”,更要强调延续性;既要从宏观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也要从技术理论和技术体系来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宣传水土保持的单项措施和局部工作,更要宣传水土保持的全局性和完整性;既要宣传水土保持“精品工程”,更要宣传七大流域大规模高标准水土保持工程体系建设;既要宣传水土保持的成效,又要宣传水土保持法和依法办事;既要宣传水土保持法与其他资源法的相关性,更要宣传水土保持法的独特性,不能依附于某一资源法而丧失独立执法权。在宣传方法和形式上,要依靠各种宣传媒体,有新闻报道、专访(领导谈、专家谈、农民谈、市民谈、其他行业谈)、电视剧、电影、文艺演出、科普(深入浅出地将水土保持内涵和技术知识告诉人们)。在宣传力度上,每年必须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连珠炮似的宣传,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们的印象不深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宣传工作要大胆创新,最好有一种新颖的水土保持宣传面孔,与人们密切相关,使人们喜闻乐见。在迎接新世纪的时候,要广泛深入地别开生面地宣传水土保持与每个人的关系。
 
3.2 人才培养
 
    水土保持学科的完善、提高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兴旺发展以及水土保持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如果水土保持战线在下世纪的人才大战中占领不了应有的阵地,就有可能使水土保持衰败。因此,我们要把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专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水土保持教育必须改革和创新,现在院校培养的水土保持专业人才远不能适应新世纪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要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正规教育和远程教育,对各级水土保持领导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亟待分级进行观念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培训。水土保持不再是简单的林草+工程+保土耕作的混合物或者拼盘,更不是某项单一措施就等于水土保持,而是融多学科于一体,加以综合形成独特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我认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应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科研、教育和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的独特的复合型水土保持研究机构。水土保持观念、知识和技术创新都要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最后出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的规划设计方案,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和水土保持学科迈向新的境界,使水土保持充满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3.3 法制建设
 
    新世纪我国的法制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水土保持法制建设要随着这个大环境大力予以强化,依法保护水土保持工作顺利有序且有规模地开展,我们要狠狠抓住法治,逐渐摈弃人治,这样才能走出“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怪圈。水土保持法制建设要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一是为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法,首先要制定水土保持新分支领域的配套法规,要使各方面都有相应法规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对水土保持法某些条款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和修订(这项工作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切忌急躁,看来不是近10年内的工作,一定要待时机成熟)。二是要培养一支在政治、法律、业务诸方面有高素质的独立执法队伍,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落实到每个地方和每项开发建设工程。三是要以水土保持法为法宝,密切与各相关部门、行业的关系,特别是要取得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支持,使落实水土保持法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4 中介组织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服务于水土保持的水保科普组织和中介组织。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全方位推进以及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将应运而生,如果它们能按市场规则正常运作,将会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上新水平。还有如各省水土保持学会这样的科普组织,将会在普及水土保持科技知识和团结水土保持科技人员等方面起到行政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水土流失区应帮助治理者自愿组织水土保持技术协作小组或水土保持技术协会,服务于治理户的治理开发,起到互动互助的作用,以推进治理开发技术的普及和创新。
 
    憧憬21世纪水土保持,使人为之振奋,我相信本世纪水土保持科学和水土保持事业会比20世纪发展更快,更具有活力,关键是人们如何因势利导地去驾驭。
 
作者简介:郭廷辅(1935-),男,湖南涟源人,原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