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人祸还需人来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程义峰
这是一组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目前全国整体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有100多亿吨沃土付诸东流,相当于卷走至少1000万亩耕地上的30厘米厚的耕作层。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就广西来说,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0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2.9%,石漠化面积达到2.03万平方公里。
伤痕处处红土地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冻融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陆地表面的土壤及其养分发生分散、搬运和异地沉积的过程。
土壤之于地球,如同肌肤之于人体,万物生灵就"寄生"在地球这层薄薄的"肌肤"之上。那么,人们又是如何毁坏这层"肌肤"的呢?
镜头一:广西来宾县八一铁合金总厂二号采矿点,一路之上尘烟滚滚,路两旁的花草上都覆盖着一层黄土,站在一个高坡上举目四望,近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沟壑纵横、黄水夹杂着泥沙四处流淌……因为矿源枯竭,这个采矿点已经被废弃多年,却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理。矿区95%以上的植被被破坏,附近的凤凰河干旱季节断流,雨季洪涝成灾,两岸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镜头二:广西忻城县东南部的果遂乡境内,有一片面积25.2平方公里的花红小流域,地表土层薄,沙砾多,沟道底部被洪水切割、掏空,导致沟岸崩塌,甚至大面积滑坡,大量砂石冲埋农田,受灾农田达950亩。
镜头三:桂西某县一项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在修建配套公路时,没有向水保部门提交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施工人员将多余的上百万立方米废土石方随意向红水河倾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在前往该县途中,记者还看到一条河流被修路挖起来的大量土方阻塞,当地一位干部介绍,原先这条河宽12米多,可现在只剩下四米左右。环保局多次派人进行交涉,但效果微乎其微,工程偷排废渣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一位环保专业人士说,广西这样的喀斯特地区,溶岩广布,山高坡陡,土层贫薄,这样的土地如果失去保护,一旦遭遇雨水的冲刷,必然是泥沙俱下,最后剩下的只能是裸露的岩石。
这种"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广西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山上石化,山下砂化,河中泥化,家中贫化",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
大开发别变成"大开挖"
一位环保专家指出,水土流失是天灾,更是人祸。现在每年因修路、开矿、城市开发等人为破坏而新产生的流失面积令人吃惊,而治理往往要付出多倍的代价。
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柳州地区水土资源开发不断升温,局部毁林开荒、陡坡种植农作物、露天开矿的现象日益严重,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并加剧了自然灾害。象州县重晶石储量约占全广西储量的56%,全县11个乡镇有九个开采重晶石矿,大部分是分散式的露天开采,也没有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地貌植被破坏严重。
来宾县八一铁合金总厂的采矿区,其范围超过17平方公里,年产锰矿石35万吨,是我国三大锰矿之一。由于当初对环保的漠视,现在不得不面对治理水土流失的难题。采矿点面积大,坑大水深,推土、填坑和抽水都很困难,据厂里粗略计算,至少要投入1500万元才能使这里的水土状况有根本性好转。
广西师范学院教授魏文展说,像八一锰矿采矿点这样的例子,在广西还有很多。大开发在有些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眼里变成了"大开挖",这些地方本来当初开采的时候就没有规划好,本应该是边开采边治理,但实际上到处都挖,挖完了也不回填。"最终这里的沙土都会冲到附近的江河,造成惊人的水土流失"。
面对水土流失,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业还在等待观望,无动于衷。采访时在八一采矿点看见一小片一小片的甘蔗苗,知情人告诉记者说,这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临时种上去的,因为土壤养分条件太差,这片甘蔗长得只有成年人的膝盖那么高。此外,县里和八一矿也没有编制具体的治理方案。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没有将水土保持真正当回事,乱挖乱倒,短时间内的水土流失往往更为严重。有关人士指出:重点工程是国家和地方的重要建设项目,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重点工程也应是环保示范工程,建成后不应遗留环保后患,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才是好的工程项目。
发动农民 事半功倍
要治理好广西惊人的水土流失,必须发动广大农村的农民,否则治理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广西大石山区有上千万人口,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忽视山地农业经营方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坡耕地由于土壤流失严重,需要不断弃耕、另开新地补充,人口增加也需要扩大耕地--这是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和石漠化加速的重要原因。据一位县干部介绍,许多山谷二三十年前还能牛耕,但现在"土落石出",只能在石头缝里种东西了。长期以来,老百姓只习惯种传统的五谷杂粮,又加重了流失程度和弃耕速度。
小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模式,是广西大石山区群众、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长期共同探索和实践的产物,如今已成为农民致富和山区建设的有效形式。其具体做法是,山区居民按小流域(大小不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治理,全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力争水土不出流域或清水缓流不为害。把发展生产与建设环境、培植资源结合起来。这样做符合自然规律也适应农民的知识水平,投入少,见效快,事半功倍,深受农民欢迎,在许多山区迅速推开。许多昔日的荒山沟成了花果山、花果沟,人们称之为"生态经济沟"。
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柳州地区,记者看到许多山地正在复垦之中,绿色正在取代裸露的岩石和地表。象州县寺村镇以前有一大片光秃秃的荒山,近几年这里已经累计造林2320亩。以村民吴建南为首的八户农民承包了400亩山地,全种上了龙眼和美国油桃,"三年时间我家的收入就超过20万元。"吴建南说。
留住水土就是留住未来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们敲响了保护土地的警钟,广西各级政府正在加大执法力度,让失序的开发和开垦规范起来。
保护要从停止破坏开始。当务之急是立即停止对土壤的人为破坏,只有走好这关键的第一步,后续的工作才有实际意义。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坚决封山育林,蓄水保土,杜绝毁林开荒,逐步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加快25度以上坡耕地"坡改梯"。据统计,横坡耕种的耕地可比顺坡耕种的耕地减少水土流失60%左右。
同时,对广大农民贫困的现实也不能回避,只有想方设法让他们摆脱贫困,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致富,才有可能阻止水土流失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水土保持的执法力度也在加强,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获悉,近10年来,广西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6301项,查处各类水土保持违法案件355起。广西水利厅负责人李里宁说,在这些案件中,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有21起,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自行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费用3亿多元,这使得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状况有所遏制。
至2000年,广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这不仅得益于中央和广西投入的5000万元专项资金,还有赖于全区各地各族人民治理开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广大农村还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减少了柴草的消耗量,提高了林草植被的覆盖率。
据悉,未来10年内,广西还将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310万亩,遏制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