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草原生态为何恶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呈整体恶化的趋势,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草原面积已达1.35亿公顷。草原综合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原进一步退化,草原生产率继续下降,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湖泊断流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愈演愈烈。
 
    草原生态为何恶化?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草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只看到草原是一种经济资源,没有看到草原的生态功能。草原建设严重滞后,只求索取不思投入,只求多产不管草原的承受能力。掠夺性经营和超载过牧日趋严重。人为破坏草原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近50年来,我国出现了四次草原大开荒,1930多万公顷的优良草原被开垦,在天然草原上滥挖药材、乱搂发菜、乱砍滥伐、乱开矿藏等现象依然存在,有时甚至相当严重。
 
    我国牧区大部分地方实行了以草原公有、分户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承包制。目前草原承包面积有2.08亿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8.3%。其中,承包到户的草原1.07亿公顷,占草原承包总面积的一半,还有一半的草原没有承包到户,管、建、用的责权利关系尚未得到协调和统一,这部分草地仍然处于吃“大锅饭”状态,建设无人管,而牧民自有的牲畜数量增长很快,超载过牧现象比较普遍。长期以来,许多牧民习惯于粗放的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草原利用不科学,划区轮牧等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极大地降低了草原的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比,生产同样的畜产品对草原的耗费我们要大得多。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商品意识淡漠,惜售牲畜,形成对草原无经济效益的索取。这些都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近年来,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大,历史欠帐多,投资仍显不足。1999年以前,国家每年投入建设草原的资金平均每亩仅几分钱,加之广大牧民的生活水平不高,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全国几十年累计保留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的面积仅占草原总面积的4%,草原长期超负荷严重“透支”。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01年9月06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