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沙棘,何时成“气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外“杂交”造出国际优势
 
    土壤荒漠化重了,沙棘的地位“升”了。
 
    1987年,省里组成浆果考察团,风尘仆仆来到前苏联西伯利亚巴尔脑尔地区的李萨文科园艺所“取经”,引回了优良品种。
 
    1988年起,沙棘育种列为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承担。
 
    励精图治,该所先后培育出沙棘品系40多个。其中绥棘1号、2号、3号新品种因其果大、高产、易采摘、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幅度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国家林业、水利部门命名为我国第一代沙棘品种。
 
    几年来,该所累计向我国三北地区提供沙棘种苗74万株,在我省栽植1万亩,已结果6000亩,现年产果5000吨。
 
    缘何“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1万亩沙棘,在我省4000多万亩嫩江沙地中显然没形成“气候”。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莲环湖的小林科沙地,记者问农民:“咋不种沙棘?”答:“那是啥‘玩意儿’啊?”
 
    泰来托里河乡的李老汉知道。他说:“不敢种。就这点地,刚‘供嘴’。种沙棘三年后结果,到时,果卖给谁呀?再说,这三年,吃啥?”
 
    据介绍:沙棘虽然是三北防护林的首选树种,但一些营林部门观念上还是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加之对风沙、水土流失认识不够,使沙棘没派上大用场。
 
    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所长张晓光对记者说:“沙棘在省外很受宠。新疆、山西、陕西、内蒙等地购种苗不断,今年就买走30万株,光‘飞机票’就花9万多元。前不久,上海、陕西来了人,张口就要数千吨沙棘果。可我们规模小,又零星分布在安达、明水、大庆、绥棱、兰西、孙吴、兴隆镇等地,要这么多果,上哪去‘划拉’呀!谈建基地,三年结果,五年丰产,客商摇头,只好‘拜拜了’!”张晓光感慨地说。农民种怕果卖不出,客商种怕投资周期长,可谓“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沙棘产业链条亟待拉长
 
    发展沙棘产业是肯定的。生态上、经济上都值。据测算,丰产期每亩产果可达1000公斤,相当大豆收益的3~4倍。
 
    那么,沙棘产业链应拉向何处呢?
 
    拉向茫茫原野。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白雪华说,应有政策扶持,建设沙棘种植基地。
 
    拉向贮藏室。园艺学家指出:目前,沙棘产业在龙头和基地未建的情况下,呼唤“中间链”。能否在各地建起冷冻窖式的浆果贮藏库,以使产销两头“通视”。
 
    拉向龙头企业。据调查,沙棘主产区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捷足先登,已开发出饮料、保健品、医药、化妆品、肥料等8大类200余种沙棘产品,年产值超10亿元。
 
    拉向“北药开发”。据省政协常委袁乐平和梁荣欣介绍:每克沙棘鲜果中含有药用价值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746个酶单位,是人参含量的4倍。
 
    大开发才能获大益
 
    张晓光
 
    沙棘产业的开发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其防风固沙的独特生态效益和资源深度开发的经济效益决定的。
 
    我省开发沙棘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 是沙棘种苗繁育基地,同时有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北药开发”等良机。农业及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无疑为沙棘产业的开发注入了活力。
 
    资料表明,1吨沙棘果加工成果酒,价值翻数倍。陕西、山西沙棘产业开发的经验表明,只有大开发才能获大益。
 
    眼下的沙棘产业发展中的认识不足,规模小、无龙头企业等的一些问题终究要通过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及产业化的推进加以解决。
 
    沙棘产业给黑龙江的农民带来沉甸甸的收益,这并不是遥远的梦。
 
    新闻背景
 
    沙棘,胡颓子科落叶灌木,根系发达,在PH值8.5~9之间的草甸碱地上成活率高达85%以上,是防风固沙的首选树种。其果实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可用于酿酒和制药。
 
    从“七五”期间起,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在国内率先进行沙棘经济性改良研究,并培育出国内领先的优良沙棘品种。十年过去了,我省并没有形成沙棘产业优势。(双清宋雅庆)
 
 2001年9月16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