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辉煌“九五”水利建设成就特稿——综合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辉煌的奠基与实践 发展建设篇
 
2001年9月27日 
 
开 篇 语:
    “九五”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探索和确立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九五”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系统总结水利建设经验,特别是深入思考和总结新时期治水思路,对指导我们开创21世纪水利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报在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52周年之际,推出辉煌“九五”水利建设成就系列报道向国庆献礼。
 
    本系列报道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从转变治水思路和形成新的治水思路的角度来分析“九五”水利建设成就,展望“十五”水利建设,具有一定的新意、深度和启示性。
 
    刚刚跨进新世纪的门槛,“九五”水利报捷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刚刚铺开新时期的壮丽画卷,“九五”水利的辉煌仍历历在目。纵观整个“九五”水利建设,是丰富多彩的五年,波澜壮阔的五年,成绩显著的五年,令人心潮澎湃。
 
    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交接点:收获着“九五”的硕果,播种着“十五”和新世纪水利的希望。“九五”水利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取得长足发展,是水利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水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水利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从率先垂范参加水利建设到直接领导全国军民战胜’98大水,形成伟大的抗洪精神;从首次把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带领全国人民掀起新中国水利建设又一次高潮,到把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认识上实现新的飞跃。我们党对水利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时期,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大江大河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高潮迭起,水利建设在规模、质量、速度等方面大大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新世纪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九五”期间,特别是’98大水以来,也是水利系统持续探索治水新思路、为新世纪水利事业进行理论奠基的重要时期。水利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治水方针,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大胆创新治水理论。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为新世纪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发 展 建 设 篇
 
    “九五”水利建设丰富多彩、波澜壮阔。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是“九五”水利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谈“九五”,话成就,不能不说宏观经济形势。从国际形势来看,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缓慢。1997年,“金融大鳄”气势汹汹地袭击并击垮东南亚金融市场,引起世界金融市场一片恐慌。在国内,受金融危机影响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制约,形成我国外贸出口和内需不足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谈“九五”,话成就,不能不说1998年发生在长江、嫩江、松花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和1999年下半年开始到2000年北方发生的持续干旱。在1998年,我国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全流域性的三江大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2000年世纪末大旱引发全国400多个城市缺水,天津、大连、烟台等城市的严重缺水引发了社会震动。水的三大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的现实越发严峻。水,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水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越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98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许多重要会议,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都谈到了水利,对水利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元旦献辞中用较大篇幅论述了水利工作。中央15号文件阐述了近期水利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措施、步骤。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把水利建设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如建立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颁布实施《防洪法》和《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应当说,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就不可能取得“九五”水利建设的巨大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果断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针对’98大水暴露出的大江大河抗御洪水能力普遍偏低等问题,水利成了投资的重点。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27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06亿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地方投资为1510亿元。中央用于防洪工程建设上的投资为954亿元,占全部中央投资的79%。特别是’98大水后,1998、1999、2000年三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元,年度投资额是一般年份的3~4倍。
 
    “九五”期间,中华大地上演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水利乐章。如果说长征是新中国成立前人类历史上的壮丽乐章,那么几百万军民组成的抗洪大军与’98大水展开顽强搏斗,并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壮丽乐章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军民战胜大洪水,并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98大水后,街谈巷议都在关注大水,2000年发生大旱时全社会则共同关注抗旱,各地在防洪抗旱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全社会对水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把水利和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治水社会氛围。
 
    洪水砥砺了中华民族的意志,洪水过后迎来了水利建设的春天。事实证明,经过大规模水利建设,水利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拉动了内需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五”水利建设成绩显著。水利部门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重托,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水利部党组紧紧抓住水利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治水方针,及时调整治水思路,制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加快建设,水利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九五”期间,以大江大河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加固堤防约30000公里,完成堤防断面达标16000多公里,其中大江大河干支流I、II级堤防达标10000多公里;以黄河小浪底、湖南江垭、新疆乌鲁瓦提、广东飞来峡、辽宁观音阁等为代表的一批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投入运行;开展了大规模的河湖清淤疏浚工程,完成土方工程量约8000万立方米;同时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各大江河防洪体系得到改善,综合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将能有效抗御1998年洪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与下游堤防、控导工程联合运用,将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全国共有236座城市达到国家防洪标准,达标城市比重由“九五”初的31%,提高到37%。
 
    在水资源工程建设方面,基本建成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西藏满拉水利枢纽、陕西东雷抽黄、新疆引额济克、甘肃引大入秦、宁夏扶贫扬黄等一大批重点水源工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和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
 
    在发展节水灌溉方面,对217个大型灌区进行了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的配套改造,重点组织实施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15亿亩。在未增加农业总用水量的条件下,新增灌溉面积6400万亩,相当于每年节水约250亿立方米。几年来农业新增用水需求主要靠节水挖潜解决。
 
    “九五”期间,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1100万千瓦,其中中小水电800多万千瓦;有338个县完成了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水利系统承担的农网改造工作成绩不凡。
 
    “九五”期间,以长江、黄河中上游为重点的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特别是1998年以来,连续3年年综合治理面积突破5万平方公里,治理的标准、质量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在5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施了预防保护,15.6万个开发建设项目执行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水利部门协同有关部门推动了对淮河、太湖和滇池进行工业污染源达标的进一步治理,加强了对重点河流、湖泊的水资源保护。同时,全面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和保护,完成了第一阶段水功能区划分工作。
 
    水利部门高度重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并将其作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任务来抓。“九五”期间,中央投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约35亿元,安排了189座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兴利库容58亿立方米。在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方面,水利部门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配合国家小城镇建设,积极组织指导发展乡镇供水。“九五”期间共解决农村饮水困难5000万人,是“八五”期间的1.25倍。兴建乡镇供水工程6000处,完成投资约100亿元,新增日供水能力1400万吨,受益人口2000万人。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在这个时期,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得到有效加强,科学地指导水利建设与发展。“九五”期间,水利部组织编制和完成了《全国防洪规划》《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加强嫩江、松花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黑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塔里木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等一系列规划。同时,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快,前期工作中重点强化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比,提高了工程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九五”期间共组织审查报送国家计委的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160项,其中堤防及河道工程54项,为“九五”期间大规模的水利基本建设奠定了项目前期基础。
 
    水利项目计划与投资管理得到加强,保证了投资效益与投资安全。“九五”期间,在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水利部积极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保证水利建设重点。在加强堤防工程建设的同时,兼顾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在加大防洪工程投入的同时,加强水资源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认真解决农村饮水和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加大水利工程措施投入的同时,强化水利非工程措施和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建设,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水利基建投资计划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定了《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办法(讨论稿)》及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稽查办公室,加强施工现场稽查,保障了建设资金的安全使用。
 
    工程建设与质量管理得到全面加强,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一是全面落实水利建设领导责任制。水利部专门成立防洪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牗局牘签订国债项目质量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加强项目法人建设,做到机构、职责、权力、人员素质四到位;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目前大江大河干堤等水利项目招投标率已接近100%,建设过程中90%以上实施了施工监理;严格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努力实现招投标中的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均建立质量监督机构,重点建设项目设立质量监督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九五”期间工程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83%以上。
 
    “九五”水利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才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九五”水利建设成就,充分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九五”水利的探索与实践,身体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昭示着新世纪水利发展的方向。
 
    “九五”水利建设的实践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大大加快了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群众是满意和拥护的。
 
    首先,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工程建设、水资源工程建设、节水工程建设等,改善了受益地区的发展环境,增强了经济实力,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譬如,从防洪工程建设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对防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洪工程建设以及防洪能力的提高无疑对这些国有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益提供了保护作用,给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吸引外资的条件,使受保护的广大地区和人民群众安心地发展经济。发展节水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污染,又直接增加了粮食产量。水利的每一项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其次,’98抗洪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与水利行业“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直接体现在’98抗洪之中,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洪实践,升华成伟大的抗洪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举国上下齐心奋战洪水的场面,我们记忆犹新。这种伟大抗洪精神和水利行业精神无疑是我们先进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广大水利职工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水利是为饱受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之苦的人民群众解除忧患的工作。无论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还是小水电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防洪工程建设,都直接缓解了对人民群众的威胁,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水利就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最直接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
 
    “九五”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启示我们:
 
———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紧紧抓住水利发展的历史机遇,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是水利事业发展兴旺的关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积极探索,及时调整治水思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主线。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努力探索新体制和新机制,是加快水利发展的动力。
 
———全面规划,强化管理,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做好水利工作的保障。
 
探 索 实 践 篇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的认识更加深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水资源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实现了认识的新飞跃。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史,就是中国人民面对严峻的自然条件,在与水旱灾害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水少、水多、水脏三大水问题的并存,是当代每个中国人心中难解的结。解开这个结,是当代水利人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滔滔黄河,蜿蜒数千里,切断黄土高原,冲出豫西峡谷,豁然开朗,挟西北高原之莽莽气势,东流直奔新世纪的大海。
 
    1999年6月17~24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九曲黄河。他从黄河中游的壶口开始,经三门峡顺水而下,第六次考察黄河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的伟大号召,为解决黄河水资源问题指明了方向。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黄河水资源乃至全国水资源问题极为关心和重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高瞻远瞩地提出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与和谐。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又要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水资源成为备受重视的重要资源。与此相适应,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建设,被认为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把水资源问题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提高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最全面、最完整地阐述了水利建设的方针。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水利工作认识上一次新的飞跃。
 
    一个伟大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就在于它高瞻远瞩地体现了民族生存发展之必须的远见卓识。认识飞跃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蓝图的重要基石,它不仅仅关系到某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治水方针指导着新世纪水利发展的方向。
 
    “九五”期间,水利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水利工作方针,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持续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的治水思路,并奠定了新时期水利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水利部党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面对水利欠账多、基础薄弱、标准低的实际,面对洪涝灾害频繁、生态脆弱尤其是干旱缺水矛盾突出的严峻现实,水利工作必须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时代的呼唤。
 
    “九五”期间,新一届水利部党组坚决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的新要求,不断结合实际调整治水思路,认真思考并回答新时期水利发展问题,带领全行业广大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了治水思路的理论创新和巨大变革,奠定了新时期水利发展的理论基础,成为水利部党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水利部党组认识到,水利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水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战略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水利建设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
 
    水利部党组深刻地认识到,水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进步对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揭示出我国水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在重视防洪减灾的同时,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必须提高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高度来认识。
 
    水利部党组首先从统一思想认识入手,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理清治水思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1999年3月,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资源水利”的观点,提出要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概括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1999年11月,汪恕诚部长又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要求不断转变对水的认识,实现九个方面的转变,从更高层次上统一了思想。这九个转变包括: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转变为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到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非工程措施,并强调科学管理;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按水资源状况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规划;从灌溉土地转变为浇灌作物,积极发展有压灌溉,实施高效用水;从认为水是自然之物转变为认识到水是一种资源,采取工程措施,使水成为商品;从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以及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这些认识的转变就是治水思路的不断深化。
 
    在2000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党组确立了新时期治水新思路,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思想。2001年召开的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进一步吹响了水利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号角。会议提出,水利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现代化应成为水利工作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
 
    2001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党组进一步丰富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认真分析了我国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形势,提出了“十五”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五”期间水利工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推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抓紧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工程建设、西部地区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等五项建设任务。
 
    新世纪刚刚开始,汪恕诚部长又深入基层,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和水资源情况的考察和了解,提出了加强水权管理、建立节水社会,对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他以科学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为起点,以水权的量化和有偿使用为基础,以强制节水、指标控制、定额管理为手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明晰水权两套指标、建立强制节水四种措施,从理论上解决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操作、真正进入实践的问题。
 
    今年7月,水利部党组在认真学习“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水利工作新的实践,发表了题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的部党组署名文章,全面论述了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内涵。即:
 
———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积极探索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革水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从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来看,它是全行业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求实创新的结果,闪耀着理论创新的思想光芒;它是水利部党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蕴含着水利人对事业追求的无怨无悔。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上,审视治水新思路的确立,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水利是个古老的事业,也是充满活力的新生事业。正是在经历社会历史的洗礼后,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后,水利正期待实现新的腾飞。
 
    治水新思路在新时期水利实践中取得若干重大突破,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预示着水利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奠定了水利发展坚实的实践基础。
 
    思维方式的转变,唤醒了水利人的创新实践意识。在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水利部门瞄准社会普遍关心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是这条母亲河,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河断流年年发生,并呈现断流越来越早、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和上延越来越远的趋势。黄河断流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造成黄河生态失衡,引起了全国人民关注,成为媒体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局面,解决黄河断流这一重大课题。1999年,黄委开始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在基本保证沿黄省区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情况下,黄河仅断流8天,而来水相近的1996年同期断流时间为106天。2000年,黄委党组把调水工作作为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准备,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务求成功。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顾全大局,通力协作;广大群众密切配合,无私奉献。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干旱的情况下,黄河首次实现全年没有断流,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提高了国人对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水利部门还在我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同时进行了这种实践,并都获得成功。从2000年7月1日起,对黑河水量开始实施统一调度,向下游调水6.5亿立方米,黑河分水方案第一次得到落实,有效缓解了黑河下游河湖干涸、荒漠化、生态系统恶化的局面。为了抢救塔里木河下游日趋恶化的生态,2000年两次通过博斯腾湖向下游输水3.2亿立方米,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此,朱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给予了很高评价。朱镕基总理批示:“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而特书。”温家宝副总理批示:“黑河分水的成功,黄河在大旱之年实现全年不断流,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这些都为河流水量的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践捷报频传。江苏省积极探索实践现代水利,依靠水利工程沟通江淮、串联江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基本得到有效供给。此外,辽宁省直管七大水库联合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吉林提出建设生态强省,上海市建设城市环境水利,全国大中城市疏通城市河湖、美化城市环境。2000年8月,浙江东阳首次转让水权,标志着水市场在我国开始建立。今年7月12日,水利部门在东北嫩江流域首次向扎龙湿地放水,突破了传统水利的工作范围,开辟了水利工作与生态建设结合的新领域。
 
    这些工作的开展充分说明,传统的治水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改 革 管 理 篇
 
    “九五”期间,水利系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和深化水利改革,努力建立与新时期要求相适应的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治水新思路的逐步确立,引导着治水观念的不断变化,催发了水利事业各个层面的变革和创新。正是治水理论、组织、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保障了“九五”水利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有钱怎么花,工程怎么管”,一直是困扰我国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大问题。在波澜壮阔的“九五”水利建设高潮中,水利部门根据水利建设不同时期的情况分别确定了不同的改革重点。最耀眼的就是水利部门在水利建设领域推行的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
 
    面对“九五”时期中央对水利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入,水利部门首先加大水利建设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水利建设—市场良性互动的路子。为适应水利建设新情况,水利部又建立完善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及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工程建设推行“三制”、质量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基本做到了有规可依牞有章可循,有力地指导和规范了水利工程建设。针对大规模堤防建设的形势,水利部提出要基本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建设模式上,从岁修式的堤防建设转变为按基建程序进行堤防建设;在管理体制上,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指挥部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管理模式;在施工方式上,从以人工土方上堤为主的施工方式转变为以专业施工队伍机械化施工方式为主。水利部门还建立水利建设项目稽查制度,对以国家出资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检查,确保了资金效益。
 
    1999年,水利部门又把质量管理摆到突出位置,作为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建立多层次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强化检查监督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建设管理和工程质量大检查,建立了防洪工程巡视、稽查制度,及时发现处理一些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起到了警示作用。与此同时,水利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加大以土工合成材料和基础防渗技术为重点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堤防建设的科技含量。
 
    “九五”期间,水利部门还加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城市水务体制改革探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上海、包头、承德、呼和浩特、齐齐哈尔、本溪、朝阳、周口等城市及一大批县(市)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水务局,对辖区内的城乡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为这些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体制条件。水务管理体制,由于符合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则,其先进性、必然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干部所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同时,水利部门还编制完成《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全国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节约用水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不仅如此,水利部门在水价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等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
 
    在水价改革方面,会同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黄河下游引黄渠首等大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得到提高。同时逐步规范了水利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健全水利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行政事业性资产安全完整,资源性资产合理开发利用。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全国20个大型灌区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了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实施改造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改革农村水利建管体制与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农村水利服务功能的“两改一提高”,通过改造促进了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灌区发展,实现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和增强灌区发展后劲的目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国16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目前约有400多万处进行了体制创新和机制改革,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形式,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资兴办小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
 
    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入。水利部在完成自身精简任务的基础上,对11个在京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在京事业单位小、多、散的状况。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的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正在推进,流域机构、水利社团的改革已拟定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机构改革全面展开,普遍精简了机构,分流了人员,理顺了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中央统一部署下,进行了水利科研、教育、勘测设计体制的改革。
 
    无论是多层面的水利改革,还是全方位的水利建设,载入“九五”水利发展史册的,可谓成就辉煌。
 
    “九五”期间,水利系统坚持以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既重视建设更重视管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不断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安全保障。
 
    “九五”期间,水利管理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利工程通过加强技术管理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已建工程的完好率,确保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用。水利工程在抗击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水和1999年长江、太湖大水以及2000年严重旱灾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贯彻《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依法行政,切实加强了河道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规范,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员素质和结构得到改善。
 
    一个时期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非法采砂问题突出,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河势稳定和航运安全。对此,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多次作出批示。水利部会同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和公安部加强了河道采砂监督管理工作,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对本省境内的长江河段实行了全年全线禁采。通过治理整顿,长江中下游河道乱采滥挖的现象得到了基本遏制。
 
    水利管理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设施现状、科技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也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水利部提出水利管理工作必须实现五个转变: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牞树立“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管理是永恒的主题”的管理思想;从重视工程技术管理向既重视技术管理又重视依法管理转变;从只重视工程安全管理向既重视工程安全管理又重视发挥工程效益最大化转变;从建管分离向建管合一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对水资源及有关信息广泛收集、传输、分析和决策,由单纯的水量、时段管理转变为水量、水质、工程运行等全过程实时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的现代化。
 
    在今年春天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党组认真总结“九五”水利建设成就,提出了建设21世纪现代化水利的新构想,确定了水利现代化的未来水利工作目标。水利现代化既包括水利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水利管理和治水观念等软件的现代化。水利信息化成为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东方风来满眼春。辉煌“九五”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中一曲和谐壮美的乐章。在此基础上绘就的“十五”蓝图,将给新世纪水利事业发展带来崭新的希望。
 
    展望21世纪,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给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水资源三大问题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首先,洪涝灾害威胁依然是心腹之患。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广大军民团结一心战胜了’98大水。但’98大水也带给我们一个课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做好防洪工作,保障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将是新世纪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威胁日益突出。1999年、2000年以至2001年北方出现的持续干旱,集中反映了我国的干旱缺水问题,同时也说明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面对干旱缺水的应变能力较低,干旱缺水给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水利工作的最主要任务。第三,水环境恶化。全国90%的河流遭到污染。淮河、太湖经过治理有一定好转,但离确定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解决水资源三大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以崭新的姿态去夺取新的胜利。
 
    在新世纪的起始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这为新世纪水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当前,水利发展形势喜人又逼人,水利人已经吹起了前进的号角。2001年7月,水利部党组中心学习组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发表署名文章《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水利要为满足人民需求服务,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指出水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衡量水利工作的好坏,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以此为标志,新世纪水利建设拉开了序幕。
 
    历史的车轮已经跨过世纪的门槛,21世纪向我们展示着明媚的春光。建设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机遇更是挑战。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就一定能够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腾飞。
 
(王厚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