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依托科技加强水保生态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北京市在山区水土保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科技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贡献率达到45%。
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建设
    为依法监测水土流失、定期向社会公告北京市水土流失状况、研究北京市土壤侵蚀模数,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在全市7个山区县(区)不同类型区布设了9个径流场、97个坡地径流小区,初步建立起全市水土流失监测网络系统。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与示范研究
    1986年以来,北京市在水利部海委的支持下,进行了怀柔庄户沟、延庆汉家川、门头沟上苇甸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治理成果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在石灰岩地区开展了“北京市西南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研究”、在土石山区开展了“门头沟区东西马涧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在浅山丘陵区开展了“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研究”,为促进山区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
3S技术应用
    80年代后期,北京市将3S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截至目前,在遥感技术3及GIS技术的支持下,在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下,北京市分别利用1989年、1995年和2000年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了土壤侵蚀的动态化规律。
    1999年,北京市在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土流失“三区”(即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参考标准,对全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了“三区”划分,并根据各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提出了防治措施。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完成全市水土保持小流域数字化划分工作,建立了以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为基础的全市水土流失数据库,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利用3S技术应用的设备配置,建立了水土保持局域网,开发了“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数据的共享及各类文档和报表的自动传输。
    2000年顺利发布了第一期汛期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简报。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走在全国前列,此项工作也受到水利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肯定。
    目前,正在利用GPS开展北京市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开发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测工作。
对外交流
    为推动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国际接轨,北京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派出54人次前往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进行考察培训。聘请了5人次国外专家与多各国内专家,举办讲座与培训班10期,培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350多人次。
    密云石匣示范区建成后,已成为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研究、户外教室展示、对外交流合作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综合示范区。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实习生和农民前来进行技术交流和参观学习。
 
袁爱萍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