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水土流失、频频光顾的沙尘暴,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草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只重视草原经济功能的做法必须转变
——草原: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于建 向清凯
事关生态安全和民族兴衰
前不久在内蒙古召开的全国草原工作会议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可以说具有转折意义,它将草原工作提到了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兴衰的高度,并要求转变观念,从过去草原在人们看来仅仅是一种饲养牛羊牲畜的生产资料,转变到现在要更加强调其对于我国生态的特别重要作用上来。
草原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是在历史的教训中形成的。19世纪末,美国中部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大面积天然草原被开垦,到20世纪20年代,已开垦的2000万公顷土地因生态被破坏丧失生产能力而弃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34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给美国的经济建设和生存环境造成了重大创伤。1963年前苏联中部因过度开垦重演了美国30年代的悲剧,300万公顷农田绝收,整个区域的农耕系统崩溃。
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是我国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抵御沙漠的前哨阵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地,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都发源于草原区,上中游都流经草原区。在非农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之前,草原仍然是西部牧区农牧的主要经济资源。去年,内蒙古牧民人均增收的160元中,有140元是草原畜牧业贡献的;新疆牧民新增200元收入全部来自畜牧业;而青海新增的90.8元收入中来自草原畜牧业的达69.8元。而在农牧交错带和农区的部分地方,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迭起,空气污染、土地退化加剧,尤其是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和近两年频频发生的沙尘暴让人对我国恶化的生态环境担忧。
生态整体恶化 保护建设滞后
回头看看我国草原的现状如何。一言以蔽之,草原的保护和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
权威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我国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草原“三化”面积已达1.35亿公顷,草原综合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原生产率继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湖泊断流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愈演愈烈。
专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以来认识上存在着误区,把草原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只注重草原的经济功能,长期忽视其生态功能,重农轻牧,重林轻草思想普遍,掠夺性经营、超载过牧严重。二是人为破坏草原的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四次草原大开荒,已有1930多万公顷优良草原被开垦,在天然草原上滥挖药材、乱搂发菜、乱砍滥伐、乱开矿藏等人为破坏屡禁不止,使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成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三是草原承包制不到位,经营方式落后。长期以来,在重点建设项目区以外的牧民一直习惯粗放的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草原利用不科学,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草原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同样的畜产品对草原的耗费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四是投入严重不足。1999年以前,中央每年投入建设草原的资金平均每亩仅几分钱,全国几十年累计保留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的面积仅占草原总面积的4%。近年来,国家对草原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草原面积大,历史欠帐多,投资仍明显不足,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状态。
应该实施草原保护工程
根据农业部编制的《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到“十五”期末,力争使草原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部分退化草原植被得到恢复,人工草原和改良草原占草原总面积的比例由目前的4%提高到9%以上。
由于我国的草原分布较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差异很大,草原生态建设不能采取同一个模式。牧区作为草原的主体,是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专家认为,这部分地区的重点是采取法制和行政手段,强化管理,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抓好重点建设,在全面完成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集中抓好已垦草地的恢复和牧区综合配套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牧区长期沿袭的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实现定居轮牧。通过人工种草等综合措施提高草原抗灾能力和草地的产出效率,促进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限牧、休牧、禁牧和生态移民等措施,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尽快恢复。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草原生态极度脆弱的草原牧区,重点是采取禁牧和生态移民,搞好天然草原的保护。
半农半牧区是遏制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最后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过去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把大面积草原开垦成农田,加上其他的人为破坏,半农半牧区已成为草原退化和面积减少最快的地区。专家认为,这些地区的重点是退耕还草,建设优质人工草地,推广舍饲半舍饲和易地育肥。这不仅可以大大减轻超载过牧对草原的压力,促进草原植被的恢复,还能加快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其中,退耕还草和引草入田是关键,同时,要大力提倡种植业“三元结构”,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草原的压力。
草山草坡零散分布在我国农区、山区和丘陵区。南方草山草坡的水热条件较好,牧草丰富,产量高,但由于成片分布区的人烟比较稀少,加上草质比较差,目前开发利用不充分,其重点是加大天然草原改良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北方的草山草坡地区气候干旱,无霜期短,牧草生长较差,退化比较严重,其重点是实施好退耕还草工程,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推广舍饲为主的养畜方式,加强对天然草原的保护,搞好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
有关专家认为,鉴于草原工作的战略意义和现状,建议国家要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那样,建立实施国家草原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