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张学俭)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1年10月26日  水利部
 
    摘要:在中国,目前水土流失以其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而成为头号的环境问题。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拥有良好的生活、生存、生态环境要求更为迫切,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优化组合综合防治、实施分区防治、转变职能加强管理等是21世纪中国水土保持的发展方略。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方略
 
1.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90年遥感普查,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特别在所谓的“老少边穷”地区,水土流失危及到人们的生存。
 
    中国水土流失类型众多,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在367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中,水力侵蚀面积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是188万平方公里。其次,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从内蒙古河口镇至陕西、山西的龙门区间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约占黄河年输沙总量的50%以上。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
 
    在中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据调查,坡耕地每亩每年流失土壤为:西北黄土高原区5-10吨;北方土石山区和南方丘陵区4-6吨;东北黑土漫岗区3-5吨。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裸露,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据调查,黄土高原地区有大小沟壑27万多条,沟壑密度达3-6公里/平方公里,沟壑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0-40%。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有沟壑14.4万条,侵蚀土地140多万亩。中国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有大面积风化花岗岩区,崩塌、滑坡、泻溜和沟蚀严重,群众俗称为“崩岗”。
 
1.1水土流失成因
 
    一般认为,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及其它人为活动如战乱等。产生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
 
1.2水土流失危害
 
    1.2.1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凡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干旱灾害就发生的多。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科尔沁沙地在300年前还是森林草原,后来却成为沙地。
 
    1.2.2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黄淮海平原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国的大中小型蓄水工程累计淤积泥沙已达200亿吨以上,相当于损失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200座,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
 
    1.2.3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在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北地区一个主要的生态问题。
 
    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土壤流失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沃土。贵州、甘肃、宁夏等地的一些土地已丧失农业利用价值,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存。
 
    1.2.4水土流失使草原“三化”。中国草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占草地总面积的50%。碱化草场23.3万平方公里,占草原总面积的11.7%。天然草场每亩年产干草量为60-70公斤,而沙化草场的产量仅有10-30公斤。草原退化的又一现象是草原植被结构趋向简单,豆科、禾本科等优良牧草数量锐减,劣质杂草大量滋生,草场质量下降。草原的退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给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造成重大的损失。
 
    1.2.5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据1990年调查,在长江上游危险程度较高的滑坡有1500多处,泥石流沟有3000多条,年侵蚀量在1.2亿吨左右。
 
    1.2.6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农村,还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1994年,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成倍增加,1993~1994年两年间的4次暴雨,共给深圳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公路、铁路沿线山坡塌方、交通中断的事故,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一次较大的停车事故,直接损失往往以数十万元计。
 
2.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方略
 
    中国政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199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截止目前,全国共治理了8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但全国水土流失范围广,治理任务还很艰巨。
 
    进入新的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资源问题提到战略资源的突出位置,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也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将其确立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四个战略重点之一。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的客观要求,结合当前水土保持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们21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方略是:
 
2.1把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把改善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去。克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观念。在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中,要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要积极开展综合治理,更要注重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系统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保护和恢复植被,遏制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长江上中游、淮河上游、珠江上游等降水在600毫米以上的区域,以保护和自然恢复植被为主,局部地区采取人工种植林草,同时加大退耕还林力度。黄河上中游等北方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先退耕,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植被并举的方式,同时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发展节水灌溉,保证林草成活率。
 
2.2优化措施配置,实施综合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以试点带动区域,以区域推动全局。依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大力发展经济林草,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优化配置,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搞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综合治理的措施上,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一是基本农田建设要走少而精的路子,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就近就低搞好坡耕地改造、滩坝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在提高标准质量、加强水利配套、应用农业科技、实现稳产高产上下功夫。由重数量转到重质量、重效益,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转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由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到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主,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草。二是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特别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要加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减少泥沙下泄。同时,大力兴修水窖、涝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搞节水,为生态建设服务,特别是解决好干旱季节苗木缺水和发展经济林用水的问题,千方百计提高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林草的经济效益。三是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三大措施中,要进一步增加林草措施的比重,凡是适宜造林种草的地方,都要尽可能地采取生物措施增加植被,要发挥水保造林工程整地的优势,充分利用降水。在西北干旱少雨地区,科学选择适生树、草种,草、灌、乔结合,以草、灌为主,大力发展沙棘等灌木。
 
2.3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划定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依法公告,明确重点。对林草覆盖度较大、水土流失较轻的区域确定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对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集中、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确定为重点监督区;对以自然水土流失为主、给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的区域确定为重点治理区,分区实施不同的防治对策和治理措施。从全国来讲,东部及沿海地区,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为轻微,水土保持的重点是加强预防和保护,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巩固改革开放成果、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在西北地区,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紧缺,干旱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对开发建设集中的晋陕蒙等地区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坚决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在黄河中游地区要大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搞好治沟骨干工程和雨水集流、节水灌溉等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在长城以北的风沙区,要节约保护、合理开发水土资源,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带,发展灌草植被,恢复生态,严格执法,保护植被,控制风沙危害。在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以调水为重要措施,开展绿洲生态建设。在西南地区,突出的问题是山高坡陡,雨多土薄,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少,陡坡开荒普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化”问题突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很频繁。此类地区水土保持要以预防保护为重点,严禁陡坡开荒、毁林开荒,强化监督管理。要因地制宜搞好坡耕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加强蓄排灌兼具的坡面水系等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封禁治理为主,加快植被保护和恢复步伐。
 
2.4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工程管理
 
    加强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格局。重点抓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政策。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建设重点建设工程和示范工程,抓好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严格执法,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依法行政。搞好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建设和监测预报,履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职责,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要加强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加强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管理。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储备。要做好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论证工作。二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运行管理。加强已建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已建工程效益。明确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划分工程性质。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土资源。中国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定为重要战略任务,将其确立为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四个战略重点之一,要求各级政府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责任和措施。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作,中国将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21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新局面。
 
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