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市场机制引入水保生态环境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孙海慧 张贵鹏
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为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注入活力。
1. 引入市场机制,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自我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积极开发治理荒山荒丘,使山丘区面貌初步得到改变。但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原因,还有大面积荒山荒丘尚未得到治理。前些年也曾采取全民大会战的形式开发治理荒山,但由于治理者对土地缺乏权属感,治理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因此,必须引进“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制”等市场机制治理水土流失,从政策上给农民吃下“定心丸”,调动他们开发治理“四荒”的积极性,以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自我发展的需要。
2. 引入市场机制,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
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明确“四荒”使用权几十年不变(一般30至50年),而且要把公开、公平竞争机制引入“四荒”拍卖之中,把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权的过程变为走向市场竞争的过程。
3. 实行全方位开放,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职工面临下岗,急需谋求新的发展门路。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一部分不安现状的国家公职人员和精减下来的人员也想开辟新的工作领域,离退休人员更想老有所为。这是一支值得重视和充分利用的治理开发队伍,他们不仅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人员素质也比较高,大都懂经营、会管理。因此,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应鼓励城镇各种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4. 积极引进推行股份合作制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荒地治理开发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依靠单家独户力量很难加快治理进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集体或农户土地入股,吸收资金、设备、技术、劳力参与的股份合作制治理开发形式,从而促进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进程。
5. 尊重群众意愿,不搞治理形式上的一刀切。
各地自然地理情况复杂,不同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在有些地区,农民购买荒地使用权的能力较低,因此,在推行荒地拍卖治理过程中,不应因拍卖而否定承包,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租同租,允许多样化,不搞一刀切。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哪种形式最有利于治理开发就采取哪种形式,形成户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局面。
6. 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轨道。
引入市场机制,治理水土流失,必须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这是保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提高效益的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把治理开发纳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对荒地资源不应一卖了之,而应始终坚持整体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和科技领先的原则,寓治理于开发之中,寓开发于区域经济发展之中。要依托资源优势,集中规划、连线连片建设高效小流域,带动面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沿着市场经济的大道向前推进,并融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引入“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制”等市场机制,治理水土流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的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治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可以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可以开辟新的致富途径;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
总之,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水土流失这个环境大问题,尽快引入、推广“四荒使用权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市场机制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农业,传统的水土流失农业区将变成资源整体配置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经济总量大、综合效益高的生态农业经济开发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山东沂水县水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