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再造圣地秀美山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陕西频道1月17日电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革命圣地延安,过去一度几乎成为贫瘠的代名词。让荒山变绿,让延河变清,让黄土地上的农民富起来,是几代延安人的共同企盼。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极大地激发了205万延安人民摆脱贫困、再造山川秀美新延安的信心和决心,从1999年8月至今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延安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4.9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市总面积的近十分之一。
  林造起来了,草种起来了,国家的以粮代赈政策也兑现了,但如何保证林草成活率,若干年后如何长久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山川,成为摆在延安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延安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环节,也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使农民的吃饭和收入问题得到稳定解决,才能实现“退得下,种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国家兑现以粮代赈政策,对退耕地粮食补助一定八年不变,并补助相应的苗木和管护费,这对延安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极大的物质支持,在八年的时间里完全可以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效益的主导产业新格局。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及时调整思路,迅速确立了将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统筹规划,综合实施的治理思路,以林果业、草畜业、设施农业三大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开发步伐。
  思路出效益。正确的思路使延安山川秀美工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一手抓退耕封育,一手抓优势主导产业开发。去年,全市共退耕177.1万亩,封山育林16.61万亩,完成生态移民搬迁2383户、11440人。对子长、延川、宝塔等6个县区全部实行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全市196个乡镇,至今已有130个乡镇实行了封禁,40个乡镇实行半封禁,19个乡镇实行了限牧和轮牧,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96%;舍饲养羊已发展到36737户、28.3万只,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为了加大产业开发力度,由市上领导亲自挂帅,每项产业都成立了专门组织协调机构,落实了责任,分别制定了开发规划和优惠政策。大棚蔬菜自1992年从山东引进以来,至2000年底已发展到13307棚,显示出良好的效益。去年,延安市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确定了8个重点县区、30个重点乡镇,全面加快开发步伐。短短的几个月内,全市共新建大棚13868棚,超出了前十年的总和。预计“双节”期间可上市12025棚,可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全市几项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560元,比上年净增达116元。              
  位于延安西北部的吴旗县,按照市上确定的产业开发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路子,着力建设以“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农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农业,率先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较好地解决了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成功经验。志丹县立足县情实际,确立了杏羊草的产业格局,明确提出了立草为业的发展思路,把草地建设作为山川秀美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畜牧业的前提条件,集中人、财、物全力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安塞县突出主攻大棚蔬菜产业,如今大棚菜已发展到6000多棚,年产值6000多万元,农民群众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栽树种草的积极性更高了,全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已步入快车道。甘泉县坚持走菜牧复合型、林牧复合型农业路子,把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仅去年就新建蔬菜大棚670棚,累计达到2970棚,种草1.5万亩,羊子存栏达到11.34万只。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实施也推动延安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过去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已开始向多种经营、少种高产、精耕细作的现代农业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因此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开发新项目慰然成风,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目前全市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已由1998年的26亩减少到21.7亩,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由12.6%提高到17%。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与199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260多万亩,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9%提高到44%,为农民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