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水土保持 促进生态省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胥信平 潘树森
一、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属季风气候,降水及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分配不均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黑龙江省属于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森林大省、湿地大省、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同时,黑龙江省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据90年代初遥感普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4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9.58%,其中耕地流失面积近666.67万hm2。水土流失的结果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黑土层逐渐变薄,耕地减少,地力减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黑龙江省黑土地面积近7.26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4万km2。过去由于人们缺乏生态意识,重农轻林,盲目扩大耕地,出现了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不仅造成林草植被的减少,而且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水土流失,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60~70cm下降到现在20~30cm,有的已露出成土母质,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直接威胁着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据测算,黑土地现在仍以每年0.3~1.0cm的速度流失。
2.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旱涝频繁发生,受灾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和水库,破坏水利工程效益发挥,防洪能力降低;环境和生态功能下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范围不断扩大。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亿元,受灾人口1000多万。据调查,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床比50年代抬高30~50cm。特别是滨州桥下淤积的沙滩长达3400m,淤积量达490万m3,沙滩高度比50年代提高4m多。近几年,黑龙江省出现了连续干旱年份,除了气象因素外,与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土壤含蓄水源能力降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无关系。
3.森林资源危机,草原面积减少,植被遭到破坏,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减弱
黑龙江省森林面积1895万h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7。森林资源曾长期处于采育失调局面,一个时期以来集中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种植,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功能大大降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草原面积880万hm2,现已减少到433.3万hm2。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全省可利用的300万hm2草原中,“三化”(沙化、碱化、脱化)面积已达到200万hm2,其中松嫩平原80%的草原已“三化”。全省风蚀面积达1万km2。2001年4月齐齐哈尔、绥化、大庆、泰来、龙江、林甸等市、县连续出现少有的沙尘暴和扬沙天气。
黑龙江省现有湿地面积534.7万hm2,位居全国前列。多年来由于湿地被大量垦殖,面积逐年减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万hm2下降到现在的190万hm2。湿地资源的破坏,造成土壤沙化、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灾害性天气不断发生,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二、水土保持是重要的环境和生态修复重建工程,建设生态省必须确立水土保持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和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了重要批示,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坚持预防保护为主,以大流域为依托,按小流域进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取得了一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结合的经验,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也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据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3万hm2,年均完成10万hm2。而“九五”期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105万hm2,年均完成21万hm2。特别是近几年,每年的治理面积都达到了22万hm2。农村“四荒”资源治理开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共转让“四荒”面积120.9万hm2,治理开发面积74.3万hm2。实施重点治理的地区,水土流失减轻,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缓洪减沙、蓄水保土能力增强,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治理区乌裕尔河流域的拜泉县,从1986年以来,把水土保持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70年代末,该县水土流失面积发展到21.3万hm2,全县大的侵蚀沟近3万条,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粮食亩产不足百斤。经过近20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拜泉县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根本改善,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000t/km2·a下降到1750t/km2·a,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78%,泥沙流失量减少88%,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0.5%,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连续13年没有出现风剥地。拜泉县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水土保持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测算,减少损失近7亿元。同在暴雨集中区或受灾区,凡是经过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的区域或小流域,都没有成灾或灾情轻微。近几年,黑龙江省又遇到了连续干旱,形成防护体系的重点治理区,又是以良好的水土保持设施,有效地拦蓄降水和地表径流而无灾或灾情小。因此,大涝、大旱之后,思之对策,措施之一是上游做好保蓄工作,也就是搞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搞好了,土壤植被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增强。
2.植被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多年来,通过以建立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实行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网、片、带相结合,营造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固沟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林草植被增加,生态系统得到改善。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省共营造水土保持林108万hm2,相当于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4%。而同期黑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8%增加到41.9%。
3.农牧果等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通过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区基本农田增加,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有效地减轻了资源环境压力,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同时,为退耕还林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黑龙江省仅农村“四荒”资源治理开发一项,就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共转让120.9万hm2,其中治理开发面积74.3万hm2。全省有20多万户承包治理,投入治理开发资金3.7亿元,纯收入11.3亿元。经过几年的治理开发,大部分承包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穆棱市磨刀石镇苇子沟村通过治理开发“四荒”资源,人均果树0.013hm2,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还吸引了大批城市下岗职工,即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又稳定了社会。
三、建设生态省,必须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
2000年国家确定黑龙江省为全国生态示范省。省委、省政府对生态省建设十分重视,先后印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态省建设各项指标。“十五”期间,全省生态建设目标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调减天然林采伐量,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启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人工造林76万hm2,退耕还林27万hm2;松嫩草原“三化”治理面积40万hm2;湿地保护和建设,现有湿地保护率达到100%,湿地恢复面积10万hm2;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保护黑土地,坚持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0万hm2。利用20年的时间,建成生态省。
要实现“十五”期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制止乱砍滥伐森林、毁坏草原、湿地开荒等违法行为。
2.依法管理,强化监督,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做好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避免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否则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3.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地方行政领导任期内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
4.拓宽资金渠道,规范资金运作,加大投入力度
要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资金。
5.不断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科学治理水平,实施科教兴水保战略
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的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在工程建设中要大力推广“3S”等水土保持先进实用技术,建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新机制。组织开展对当前生产实践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的攻关。加强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和监测网络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以信息化促进水土保持现代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水利厅,胥信平为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