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封禁 小治理——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探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周万龙
面对严峻的形势,积极探寻一种符合实际、费省效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路子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大封禁与小治理相结合”的思路逐渐得以形成,这是对我们几十年来治荒治水、改善生态的一次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所谓“大封禁”,是指在退耕退牧后实行大面积的封山禁牧,依靠自然修复功能,在短期内迅速恢复植被,遏制水土流失,为实现山川秀美提供初步的生态条件。“小治理”则是指在大面积封禁的同时,在近村、近路、近水的地方,实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为实现山川秀美目标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将“大封禁”与“小治理”有机地融为一体,封禁中治理,治理中封禁,先易后难,大小结合,由点带面,层层推进,互为条件,共同发展,展示出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量互变再到总的质变的辩证关系,其意义有三:
其一,它来源于实践,指导性强,有利于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矛盾。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是人类不恰当的活动造成的。要保护生态,“封禁”是一条重要的措施。但“封禁”后如何解决群众的吃饭、花钱问题,即经济发展问题,坚持高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途径,陕西省吴旗县就是一个例子。吴旗县由于过度开荒与放牧,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1998年以来,他们坚持走“大封禁、小治理”的路子,把退耕、封禁、治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全县除保留30万亩口粮田外,其余全部退耕,累计达156万多亩,全县164个村全部实现封禁。同时,他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学种田,建设高效农业;通过舍饲养羊,发展畜牧业;经过种草种树,开发经济型林草业。短短3年多时间,全县面貌大为改观。
其二,它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性强,能够加速控制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有利于解决治理区域广、任务大与治理财力、人力不足的矛盾。从生态进化的规律来看,植物的演变发展一般遵循草—灌木—乔木,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所以,大面积的封禁后,就为植物的自然演替和恢复提供了广阔而充裕的时空条件,使生态依靠本身固有的自然修复功能加以初步发展。而后再加上人工有目的的综合治理,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作用,也使人工治理的盲目性大为减少。
其三,它是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针对性强,有利于促进人们治理观念的重大转变。长期以来,人们在治荒治沙治水上,重人工治理而轻自然封育,重林而轻草。人工治理固然重要,但面对广袤的治理区域,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治理规模和速度都比较缓慢。加之没有封禁措施作保障,治理成效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这也是过去一些地方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大封禁、小治理”的思路,既抓小,更突出抓大,既重视人工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十分重视自然封育的力量,坚持自然力与人力并举,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大加快了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这无疑是我们几十年来治理观念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