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退耕还林还草 表面文章做不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期以来,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实行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导致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日益严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恶性循环,越荒越穷,越穷越荒越垦。扭转恶性循环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从发展农业的技术路线上,应该建设基本农田,改广种薄收为精种高产。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和增加收入的同时,把不适合耕种的荒山荒坡荒漠退耕还林还草,逐步增加林牧业的比重,实现农林牧的协调发展,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实行精种高产和适度退耕还林还草
内蒙古后山旱农试验区15年来坚持建设以等高田和滩地节水补灌为主的基本农田,推广旱作节水实用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单产。同时把不适合耕种的丘陵上部和风蚀沙化严重的耕地退下来种草植灌,逐步恢复农牧交错的本来面目,这是扭转生态和社会经济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武川县为例,“九五”全县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稳定超过700公斤,推广“草业冠、等高田、树封沟”的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使水土流失明显减轻;推广麦薯、粮草和灌草带状间作,显著减轻风蚀。乌兰察布盟实行“退一进二还三”,由单一种粮转向“为牧而农,为养而种”,实行以畜牧业及其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经济、生态都开始明显好转,在2001年空前严重的干旱中,内蒙古后山地区和河北省坝上地区凡是种养的农户,损失就小得多,有的还能增收,而单一种植的农户损失惨重,生活困难。
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夏秋和2001年春夏,我们考察了内蒙古中部和河北坝上一些旗、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也通过一些同行了解西部一些省区的情况,普遍反映当前在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急于求成和热衷做表面文章、不顾实效的现象。
1.大搞“路边工程”、“形象工程”
许多地方干部急于上项目要经费,在主要公路两边挖树坑,立牌楼,大搞“形象工程”,而离公路较远处却很少种树种草,种了也不管理,反正上级检查都是顺着公路转,不会跑老远去爬山。
为了好看,和林格尔县规定山上一律种油松。如果种适应性强的落叶松,成活率会高得多。托克托县规定路边一律植垂柳,后山路边则一律种杨树。可是,阔叶树一年要浇4次水才能成活,尤其是早春必须浇足抚育水。今年,清水河县有的地方就浇了8次水才保活,成本极高。
后山地区普遍在树坑边撒白灰作标记,坝上地区则垒石涂白漆,只为醒目好看,实则对树苗有害无益。
2.盲目追求规范,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不论地形、坡向和土层厚度差别,盲目要求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有的地方还提出要连山连体退耕,造林面积多在30~50公顷,甚至上百公顷。其实,丘陵下部土层深厚的完全可以建成基本农田。甘肃省平凉和定西打得很好的水平梯田也拿来种草,还作为样板。
3.违背生态适宜性规律
有的地方重乔木,轻灌草;重阔叶树,轻针叶树。不考虑地区差别,一律要求种树占80%,种草占20%,否则就不算达标。几十到上百公里的公路一刀切种乔木,不考虑低地、丘陵和山地的差别。在生态不适合的丘陵和山坡强行植树,成本极高,成活率极低。2000年春夏大旱,许多人私下承认成活率一般都超不过30%,但上报数字成活率都在80%以上。
树种草种单一,极少采取不同乔木混种和采取乔灌、灌草间作的,生态极其脆弱。一味追求整齐好看,要求一律种某种多年生牧草,不许混播。清水河县有的山坡大种耗水多的海棠和山杏,沟里却种了许多耐旱的柠条,完全违背了适地适树的原则。
整地方式不合理,不分树种一律挖大坑。在不能种乔木的地方种植柠条、沙棘等矮小灌木也挖大坑,反而跑了墒。武川县二份子乡常年降水只有280毫米,2000年在一些丘陵铲掉现有的柠条,挖大坑种松树,到2001年春几乎全部死光,回过头来又在坑里种柠条。其实种柠条完全不必挖坑,条播就可以了。
国内和区内还有人鼓吹需要大水大肥的高产饲料作物鲁梅克斯来治沙,如果不是无知,都是企图炒种子发不义之财。
4.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
热衷于追求眼前的“政绩”,盲目种植速生和耗水耗肥的树种草种,不顾能否巩固和持久。如苜蓿虽是高产优质牧草,但对土壤和水分条件要求很高,有的地方要求在退耕地上种,成活率很低。沙打旺和草木樨生长虽快,但在高寒的后山地区又不能打籽,单一种植四五年便衰退,再种其它草将更加困难,而目前耐干旱和瘠薄的禾草类很少有人种,草籽也严重缺乏。
5.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脱节
退耕后农业税收减少,种树种草的管护费用高昂,使得财政困难的贫困县不敢多退耕多种树草。西部干旱和高寒地区植树种草的生态效益虽然显著,但见经济效益很慢,甚至要到下一代,退耕还林草远没有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没有国家补贴和地方政府资助就不干。
退耕还林还草应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对策
1.遵循生态适应性原理,实行适地适树适草
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不能操之过急。林业部门说已准备了充足的苗木,据我们了解,真正耐旱和适应性强的树苗、灌木和草种都十分缺乏。干旱、高寒地区和阳坡不能强行种树,应种植耐旱灌木和牧草。
2.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选用适宜的先锋植物和后续植物
退耕地一般都是沙砾遍地土层薄肥力极低的,只能选择耐旱和生长量小,但适应性强的草种。随着环境的改善,再逐渐混播优良牧草并增加其比例,并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加速正向生态演替的过程。急于求成,种植高产和高耗水的拔地草种,数年后反而会加速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武川县当年采用沙打旺、沙蒿、草木樨、箭舌豌豆等混播,以后再混播其他禾本科牧草,效果较好。其中的一年生牧草起到了对多年生牧草幼苗的保护作用,还形成了一定的当年经济效益。利用沙打旺、沙蒿等的高度耐旱力作为先锋植物,在其逐步退化后,其他优良牧草将逐步替代,可以形成稳定的正向演替生态系统。
3.风蚀沙化严重地区应普遍推广灌草带状间作
除地下水位高,水源充足地区外,风蚀沙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只能以灌、草为主。由于种草初期易受风蚀,应每隔十多米到二三十米一带实行灌草间作,以较窄的灌木带保护较宽的牧草带。
4.风蚀沙化严重地区退耕后必须立即种草植灌并加强管护
退耕地如不及时种草,冬季既无植被又无作物残茬保护,将加速荒漠化。我们在武川县西北部看到一块800亩退耕地,退后种草质量不高,又没有进行管护,三年后表土已丧失殆尽遍地砾石。因此,已纳入退耕计划的,如暂时不能种草或植灌,宁可再种一茬作物也不要弃耕。武川县2000年退耕种草凡实行围栏封育的,在2000年的大旱中植被仍有明显恢复。
认真研究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政策
1.以粮代赈的方式要因地制宜
南方和内地温暖山区以粮代赈5年就足以使植被恢复,但干旱和高寒地区5年时间远远不够,至少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周期越长的地方,退耕前的单产也越低。如内蒙古后山地区需退耕地的粮食平均单产一般不足50公斤,不必实行每亩100公斤的标准。
2.对贫困县的财政应给予特殊照顾
对于二三产业薄弱,主要依靠农业税维持财政的贫困县,在退耕之后应给予所在县乡一定的财政补偿。
3.使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农牧民的主动行为
为了增强农民的责任心,应普遍实行退耕地分片拍卖,一定时期内对植树种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家庭承包,明确建设与管护的责、权、利,由集体和政府根据任务大小发放少量补贴或一定数量的贷款,根据现场验收的统计抽样植被成活和巩固情况决定后补助数量或贷款核销数量。在植被繁茂到能够进行林牧业生产实现经济自立时再取消补贴。
4.加强对地方干部生态环境建设业绩的考核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周期长,对地方干部的责任制和政绩考核要着重考虑长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不要只看眼前的表面“政绩”,特别是不能只看当年的成活率,更不能只看种了多少棵树、多少亩草,更要看多年后植被是否恢复和巩固。只顾当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干部,若干年后也仍要追究其责任并追加惩处;持之以恒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远成效的干部,若干年后也应追加表彰和奖励。
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
1.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测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恢复状况。2.不同地区适地适树适草品种的筛选、培育和栽植管护技术。3.退耕地生态演替规律的研究和先锋植物及和后续植物的优化配置。4.退耕地生态恢复重建的系统设计和复合种群树种草种的选择。5.灌草间作的减轻风蚀效应和最佳配比。6.研究和推广成本低的抗旱保墒、固氮化学制剂和灌草管护机具。7.按照不同类型地区分别建立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和草种树苗基地,并建立健全抗旱保苗、抚育和植保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
组织研讨加强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自然条件、生物规律和社会经济政策等许多方面,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急于求成一哄而起。过去这方面的经验和科研积累都是不够的,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分别从政策和技术两个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制定规划,加强试点工作,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力求取得实效。(郑大玮妥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