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 表面文章做不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池净
为扭转西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日益严重的局面,国家提出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和增加收入的同时,把不适合耕种的荒山荒坡荒漠退耕还林还草。但笔者在考察中却发现,当前退耕还林还草中,一些地方存在急于求成和热衷做表面文章、不顾实效的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首先是大搞“路边工程”、“形象工程”。一些地方干部急于上项目要经费,在主要公路两边挖树坑,立牌楼,大搞“形象工程”,而离公路较远处却很少种树种草,种了也不管理。还有一些地区在树坑边撒白灰或垒石涂白漆作标记,只为醒目好看,实则对树苗有害无益。
其次是盲目追求规范,不惜损害农民利益。一些地方盲目要求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有的地方还提出要连山连体退耕,造林面积多在30~50公顷,甚至上百公顷。其实,丘陵下部土层深厚的地方完全可以建成基本农田。
三是违背生态适宜性规律。有的地方重乔木,轻灌草;重阔叶树,轻针叶树。不考虑地区差别,一律要求种树占80%,种草占20%,否则就不算达标。还有的采取不合理的整地方式,不分树种一律挖大坑,反而跑了墒。
四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脱节。退耕后农业税收减少,种树种草的管护费用高昂,使得财政困难的贫困县不敢多退耕。西部干旱和高寒地区植树种草的生态效益虽然显著,但是经济效益很慢,甚至要到下一代,退耕还林还草远没有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