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我国生态破坏呈功能性紊乱等三大发展态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李斌、邹声文)正在召开的“两会”上,18位政协委员建议我国实施首次生态环境普查。那么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到底如何?为此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

     据介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总体上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深,并呈现出区域性破坏、结构性解体和功能性紊乱的发展态势。同时,许多地区还存在着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点上的治理赶不上面上的破坏,治理的力量与破坏的力量不成比例。

     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扬尘、浮尘和沙尘暴频繁发生;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森林人为破坏现象严重,生态功能不强。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8.6%提高到现在的16.55%,但其中人工林和中幼龄森林占多数,林相单一,森林生态效益下降。另外,破坏森林、挤占林地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有200万公顷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水生态系统大量失衡,水环境安全度下降。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现象加剧;不少湖泊萎缩;天然绿洲消失;现有水库蓄水量减少;湿地破坏严重;一些地区由于严重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

     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农田、农村饮用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忽视。

     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骤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有害外来物种入境增加,生物安全面临威胁。

    由于多种灾害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也很严重。红树林面积从历史上的2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万公顷;珊瑚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导致严重的海岸侵蚀。

    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一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欠帐,又要紧跟经济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步伐,面临着很大压力。当前,我们要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责任编辑:刘克)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