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治沙与退耕误区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更新世,特别是近二三百万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高仅2000米的青藏高原骤升到5000米,阻断了低纬度北上的暖湿气流,形成了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使我国西北逐渐演变成夏季风不达,冬春季冷高压肆虐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冷高压形成的强大风力,将其中心和周边地面的松散沉积物中的细粒向东南方向移动和堆积,在空间上分异形成西北现在的沙漠带、沙地带和黄土沉积带。如果以黄土沉积年代计,西北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已进行260万年了,这是认识西北干旱和沙漠化的自然历史背景。
据中国林科院王涛院士提供的材料,我国有16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和沙化土地,其中地质时期形成的占77.6%,人为活动形成的占22.4%。地质因素相对稳定,而人为因素活跃,是近代沙化扩展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90年代前5年和后5年四个时段的沙化年均扩展面积分别为1560、2100、2460和3436平方公里。
我国大规模治沙从70年代末三北防护林建设开始,全面推进起于《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的实施。2000年又在17个省、市开始退耕还林还草试点。20多年治沙的基本结论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和“治理赶不上破坏”。因此,在总结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反思检讨这些问题是必要的。
治沙与退耕的四个误区
林草误区。西北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区占总面积的9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地区适于旱生草、灌生长,乔木只能生长在高海拔山地,或有地上、地下或人工补水的地方。而三北防护林和90年代治沙工程中营造的476万公顷防风固沙林和37万公顷农田防护林,都是以乔木为主体,所以,工程造价高、成活率低、维护更新困难。河西走廊有1200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带,因补水困难或地下水位下降而成片枯萎和死亡;民勤县人工造林8.7万公顷,只剩下2万多公顷。一份来自地方的报告写道,“三北防护林的三期工程款到位率很低,四期工程又将启动,一些林场种树越多,赔得越多,农民出钱、出力、出草而难有收益,眼前利益和积极性是个问题”。
耐旱的草、灌,是最能适应西北条件的当家植被。较之乔木,还有耗水少、见效快、周期短、投入低,能与发展养殖业和草业结合,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草、灌虽占尽西北的天时与地利,就是不占人和,受到体制性,政策性和舆论性的冷遇和歧视,不仅在三北防护林和治沙工程,至今的退耕还林还草,事实上实行的仍是以乔为主的乔灌草路线。乔灌草路线适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而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明确提出以草为主的草、灌、乔路线。重林木而轻草、灌,既不符合科学规律,又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助长瞎指挥和浮夸风。
点面误区。无论是地质过程或是人为过程,风沙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在风力作用下的面上起沙和空中飘散,而不是沙丘的地面滚移。所以,三北防护林带的近地面和线上防守战术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犹如长城可以防御古代士兵而防不了现代飞机和导弹一样。采取步步为营和稳扎稳打战术的“小流域治理”,无疑能在点上取得明显成效。20多年治理了20多万公顷流域面积,但就上亿公顷的退化土地而言,犹如杯水车薪。同样,目前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着眼点也是在几十万公顷的退耕地上。
问题不在于对某项治理工程本身的评价,也不在于对稳扎稳打精神的褒贬,而是风沙的运动和人为的滥牧、滥垦和滥樵,都是在面上发生和运作的。忽视这个基本事实,而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投于点线治理,其结果当然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和“治理赶不上破坏”。这是整体部署上的偏颇和以点失面,以小失大的战术失误。
标本误区。以冷高压为中心的强大风力,将我国北方分异成沙漠带、沙地带和黄土沉积带,北京处于黄土沉积带的外缘,其沙尘天气,主要来自内蒙和陇宁一带。中科院地学部《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报告中指出:“荒漠化正在加速蔓延和扩展是强沙尘暴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对京津地区构成重大威胁的沙尘灾害源于可以治理的退化草地和耕地,如能迅速采取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影响京津的主要沙尘来源”。全浩等对京津地区沙尘源和行经路径的最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基本事实。
就自然地带而言,燕山山脉和京津地区为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区,河北丰宁、宣化、北京官厅等地的永定河等河流冲积物也可以“就地起沙”产生零星沙地,但其气候植被条件和有限的沙尘源,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和沙尘源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这种地理概念上的混淆,导致了“黄龙直逼北京,龙头越过官厅”,“北京距沙零公里”,“沙漠化兵临城下”等耸人听闻的报道以至迁都的“宏论”,误导了社会舆论和领导视听。竟以数十亿资金投入“环京津防沙林带工程”,却冷落了主要沙尘源区的防治,岂非是本末倒置,掩耳盗铃。
退耕一些严重诱发风蚀、水蚀的劣地、远地,本可让其自然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却又强调开发、投钱、投粮、投劳,使之成为继三北防护林后的又一个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的国家“退耕地治理开发工程”。如果说改善生态,退耕地如杯水车薪;如果说开发,置面积数倍和条件更好的现耕地而不顾;如果说产生退耕地的根源,广种薄收和粗放经营病根未除。那么,就退耕地论退耕地,也只是治标而已。我们搞了那么多的治理工程,但在遏制沙化扩展的源头———滥垦、滥牧、滥樵和广种薄收上,又做了多少工作?有时还以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羊只存栏数作为政绩褒奖。
天人误区。在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区,到处可见因“三滥”而沙化的土地,但在人迹羊蹄罕至处,也能见到覆盖度达百分之四五十的草、灌植被和灰钙土被,相当稳定而无沙化之虞。令人振奋的是,在包兰铁路线的腾格里沙漠南沿,看到了铁路两侧约1公里的宽度内,仅围栏、禁牧、禁樵四五年,即可出现覆盖度在40%以上的植被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考察中,还看到盐池县柳杨堡乡的1200公顷活动和半活动沙地上,封育飞播四五年,也能长出覆盖度在60%以上繁茂的黑沙蒿群系,并在活动沙地表面形成能抗风蚀的土壤结壳,大面积沙化得到有效地遏制。
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气候、水、土等诸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和制约,相对稳定和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某种人为因素的介入可以打破它的稳定和平衡,一旦介入因素削弱或消失,该系统具有逐渐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自我修复能力。人力工程仅在于点线。自我修复可普惠大地,人力工程靠投入,自我修复靠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可惜,我们热衷于人力工程,而忽视了这种自然力的巨大作用和潜在经济价值。
导致以上误区的思想原因是,“人定胜天”观念有余,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足,粗放经营、小农意识有余,现代农业观念不足;工作上的原因则是部门和地方利益至上,一门心思上项目、争投资,上级领导偏听偏信,情绪浮燥和决策简单化。退牧退耕封育飞播文章做在源头上
在沙化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遏制住“三滥”,将滥牧、滥垦导致退化的土地退牧退耕。退牧就是将退化草地的载畜量退到允许线以下,严重退化和沙化的草地厉行禁牧封育;退耕就是在保障生产主要用地的前提下,将那些收成很低,生态破坏性很大的远地、劣地实行禁耕封育。
退牧退耕和禁牧禁耕,不是消极的,其目的在于启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改善植被和土被状况,这是行之有效的面的防治方法。在沙化活跃和重点防治区,封育与飞播草、灌结合,可以相得益彰。这是一项成熟技术,有成功经验,每公顷投资几百元,是小流域治理投资的1/50-1/100,是其它治理工程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也是多快好省的治理措施。
改羊的放养为舍饲生态生产双赢
西北饲养业的主体是羊,年存栏1.1亿只,而牛仅500万头。羊对干旱环境有极强适应力和很高的经济价值,使它在西北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位置;但它登山走坡,如履平地,食性广泛,连啃带刨,又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祸首。如果管不住羊的嘴巴和蹄子,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就会落空。再说,退牧封育也不是消极限制养羊,而是与改放养为舍饲相结合,相辅相成地将养羊业转移到现代化轨道上来,实现生态生产的协调发展。
最近有两个报道,一是“宁夏平罗县50万只羊换了个活法”;二是延安市吴旗县舍饲的小尾寒羊由三年前的3000只发展到83000只。考察中发现,在宁夏农科院的指导下,一个种羊育种中心———种羊繁殖场———农户舍饲———饲料基地建设的农区养羊系统正在银川平原悄然兴起。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种羊繁殖场已有百余,饲用玉米亩产近十吨,苜蓿种植面积和草业迅速扩展,羊产品加工和综合开发方兴未艾。据张英杰在定西县的试验,舍饲羊均收入较放养高出4.4倍。农区可为舍饲提供广泛饲料资源,舍饲又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契机。
改放养为舍饲,是几千年来羊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是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在退牧封育,养羊业改制上加大投入,既是在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又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使得生态、生产双赢。
以现代农业替代资源农业
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和东部风沙区的两个典型村作了调查,这里人均耕地是全国的3-4倍,而生产支出是1/4,产出是1/3,是一种典型的低投入低产出的高资源消耗型农业。但其中也能看出强烈反差和潜在积极因素,这里1亩一类地的产出相当于4-8亩三类地,1亩塑料大棚的产出相当于110-140亩三类地。显然,这类地区的农业产出,并不决定于土地数量而取决于土地生产率,取决于资本、技术和智力的投入水平。资源型农业向资源替代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是改变西北农业和生态状况的根本途径和唯一选择。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集约经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种、养、加、贸、工、农一体的新型企业。一定要摒弃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和农牧分离的落后观念,以现代农业的概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农区畜牧业、草业、良种与栽培饲养管理、综合农田节水、农产品加工、农村能源等技术—产业系统。
无论是灌溉农业或雨养农业,都会形成以村或绿洲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的农牧核心圈,人工草场—工贸圈以及生态保护圈,这是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细胞”,一种适应西北自然人文环境的优化人工生态系统。
如果说,退牧封育和羊的舍饲是从源头和面上解决草地退化和沙化问题,那么,从更高层次上解决西北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则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退牧退耕、封育舍饲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乃釜底抽薪之举,正是国家资金、政策、技术投入的重点。国家要将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就要客观地做好投入产出的分析论证和方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