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访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委员于宗周对治沙中的急功近利行为提出批评
“今年门口吃葡萄,明年沙子堵满门。”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河北农大教授、治沙专家于宗周委员说起一些地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来,感慨万端。他说,要彻底治理土地的沙化,首先要治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近视眼”。
于宗周委员认为,沙化并不可怕,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的规划、政策都很好,可是为什么年年造林不见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好政策都让一些地方给贪污了。
不久前,于宗周到坝上地区搞调查发现,某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所拨的专项资金拿来种葡萄,成本除了葡萄苗,就是每亩沙地2万元钱打一口井,一年下来收入6000元,于是在本应种草种树的沙地上,葡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全县共种葡萄几千亩,收入几千万元。
“全县从领导到群众上上下下,竟没有一个人说起治沙,每个人都在津津乐道如何种葡萄,如何脱贫。种葡萄需要浇水,水从哪来?你知道,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地下水够浇几年?”
让于委员担忧的还不只是长期浇水会导致地下水枯竭,还有,葡萄种植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更大恶化,“葡萄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根冬天必须埋起来、到春天再翻出,这将使地表土下面的沙石外露,形成新的沙源。”
于委员还亲眼看到一些地方的领导为了搞活地方经济,竟不顾后果,对由于上游风沙遇阻形成的高达几米高的沙丘,不加以任何治理,反而视作致富的宝贝,用来开发旅游业,每天接待游人数千人。
“一些地方领导的‘近视’,成了治沙的瓶颈。”于宗周委员认为,要彻底治理沙化,不是一亩地拿到200斤粮食、50元钱就万事大吉了,还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落实“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否则,治沙的政策和钱挪作它用,甚至成了造沙,只能加快土地沙化的速度,最后遗患无穷。(张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