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维持现有生态 别一味追求“人进沙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局部好转,整体恶化”,这是河西走廊风沙前沿的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所作的总体评价。整体恶化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现状,局部好转则意味着河西人民斗风沙,保家园的决心没有失去。
但许多治沙专家对此疑虑重重:整体恶化了,局部能维持多久?为了局部的好转,人们在风沙前沿打深井,修渠道,栽林木,加快着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使本就脆弱不堪的生态体系迅速崩溃,是不是得不偿失?
近20多年来,河西走廊的人们纷纷向沙漠进军,风沙前沿的耕地越开越多,仅民勤一县就增加了20多万亩耕地。然而有限的水资源根本无法负担过多的耕地。开荒一片,抛荒一片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河西走廊的耕地一旦抛荒,便就地起沙。实际上,在局部短暂的人进沙退后,河西走廊生态近20年来整体恶化的趋势却在加快。
甘肃省沙漠研究所副所长汪杰认为,千百万年来,沙漠腹地表层的细小沙粒其实早已让大风搬运走了,状态是比较稳定的。现在我们感受到的沙尘主要来自沙漠与绿洲的过渡带的垦荒地。这里状态本来也是比较稳定的,在风蚀作用下,地表形成了风化壳,应该有风无沙,然而正是人类盲目追求人进沙退,破坏了这种稳定状态,开挖出了新的沙尘源地。
生态专家们认为,人类要防止新的沙尘源出现,尽力维持现有生态状况是可以做到的。古浪县明沙咀一带原来是牛羊遍地,流沙四起的荒漠,而现在记者看到的却是灌木丛生,起伏的沙丘变成了别致的“园林”。古浪县的做法是全面封育,禁止一切人畜活动,自然恢复植被。而在附近新井乡一带,人们则吃力地从田地里往外拉运流沙,在没有封育的荒滩上,成群的羊队顶着风沙在觅食。
汪杰说,这样的事例充分说明,人类合理的治沙目标应该是不一味追求“人进沙退”,也不要沙逼人走。停止一切垦荒行为,在保护现状的前提下,逐步把沙漠前沿地带的耕地还林还草,尽量改善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