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恕诚:搞好水资源管理 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十届“世界水日”和第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发展”;我国今年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主题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水资源问题十分严峻。近年来,连续遭受严重干旱,去年的大旱造成农作物减产,农村先后有330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部分城市出现建国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1998年大水以后,防洪投入增加,重点堤防的工程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防洪工程系统仍然没有达到已经审批的规划标准。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下水严重超采,甚至枯竭;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肆虐。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对水的问题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水利建设的方针,强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利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指导方针,总结治水经验,坚定不移地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治水思路。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对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统筹考虑,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加强科学管理;认识到水是资源,是商品,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注意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途径。首先,按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要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途径:一是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水资源充裕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其次,着眼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提高,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一定的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要全面节水,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跨流域调水是国家对战略资源的宏观配置,是对缺水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补充。调水必须促进节水和治污。节水不仅可以减轻缺水的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治污的负担,因此,不论水资源短缺地区,还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都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
第三,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体制、机制。界定并明晰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第四,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同时,统筹考虑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涉水事务,积极研究和推进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
按照中央的水利方针,经过近年来的初步探索和实践,水利部编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报告,为水利“十五”乃至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以防洪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西部大开发中,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有了一个好的开局。在防汛抗旱中加强了水资源调度和雨洪资源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重视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注重生态用水。去年黄河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在花园口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62%的情况下,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黑河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分水。第三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调水,首次实现20多年来全流程过水,生态明显改善。在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限采地下水并进行回灌。对干旱的东北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进行了补水。引(长)江济太(湖)冲污,使太湖及其下游河流的水质明显好转,进入上海的水质显著改善。通过水资源的科学调度,改善生态和缓解水污染问题,开辟了水利工作的新领域。
今年的水利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确保度汛安全和供水安全,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为十六大的召开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