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升腾起绿色希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回顾与展望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通讯员 王习军 记者 刘自国
240万年的沉积与侵蚀同在这片土地上,华夏文明的摇篮和连绵的战火兵戈同在这片土地上牞世间罕见的水土流失与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同样在此写下了抹不去的历史痕迹。这里就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
50多年前,新生的共和国面对的是一个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遍体鳞伤的黄土高原。
50多年后的今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科技人员和西北广大人民的努力下,黄土高原正在改变生态恶化、贫穷落后的面貌。
风雨无阻水保路
5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是短短的一瞬,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建设者来说,却是长长的一段奋斗历程。
1952年,我国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由于各河治本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已刻不容缓”,“应以黄河支流无定河、延水及泾、洛、渭为全国的重点”。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报告》,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从此,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成为人民治黄进程中浓重的一笔。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机构建设稳步发展,相继在不同类型区设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单项措施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水土保持工作由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进行单项治理,发展为一村一组合作进行一沟一坡的成片治理牞并出现了首次治理高潮。
20世纪60年代,国务院确定了河口镇到龙门区间的42个县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制定规划,积极开展治理。为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专司水保重任。
70年代,随着水坠坝、机修梯田和飞播造林等技术的推广,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80年代,随着这一时期的水土保持方针、任务的明确,水土保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积极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并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变为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各地出现并大力推行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模式,调动了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加快了治理进度。这期间,国家相继开展了试点小流域、治沟骨干工程、四大片等重点治理项目,提高了管理水平、治理质量和治理效益。
进入90年代,水土保持更是高潮迭起。1991年《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步入了依法防治的新阶段。水土保持的国策地位进一步确立。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水土保持工作也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黄土高原地区率先推出了“四荒”地拍卖治理开发的重大举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式由户包治理发展到户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治理形式,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出现了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以引进外资、开辟水土保持投资渠道为标志,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土保持投资体制改革。1994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成功引进世行贷款3亿美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世行官员盛赞为“世界银行农业贷款项目的旗帜工程”。
1997年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1997年6月,姜春云副总理就陕北的水土保持工作向中央提出调查报告,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对调查报告做出重要批示,指出:“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经验是好的。”“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8月12日,李鹏委员长批示:“提出一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规划,争取十五年初见成效,三十年大见成效,为根治黄河做出应有的贡献。”1999年6月,江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并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座谈会,明确指出:“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1999年8月和11月朱基总理视察西北几省区,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生态建设政策措施。
殷切希望,声声嘱托,传遍了西北大地,吹响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又一个号角。
沧桑巨变看今朝
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0年底,共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1390座,在荒山荒坡和退耕地上营造水土保持林13300多万亩,人工种草4000多万亩;建设基本农田9700万亩;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土保持拦蓄工程400万处(座)。全区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8万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有效地改变了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增产粮食约50亿公斤,生产果品180亿公斤,解决了1200多万农民的温饱和农村生活用水问题,水土保持综合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尤其值得浓墨重彩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速度。
在广泛的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中,一些令人欣喜的治理典型逐渐凸显出来。如甘肃定西的官兴岔和陕西安塞的王家沟这样众多的小流域治理,长武、泾川、庄浪、彭阳、新安等水土保持示范县,无定河、三川河这样的黄河一级支流,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这样不同规模的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人民的成功范例。
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十年来的探索和完善,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防治水土流失的路子,即以支流为骨架,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有机结合、优化配置,突出多沙粗沙区治理和沟道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如宁夏彭阳总结出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修台子、沟底穿靴子”,甘肃泾川县总结的“塬面条田林网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道布坝川台化”,陕西延安总结的“缓坡修梯田、阳坡栽果树、沟壑用材林、沟底锁坝堤”等都是各地多年来总结出的符合当地特点的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模式。
经过黄委和全国水保科研单位长期观测研究,基本掌握了水土流失的不同类型、分布规律和流失规律,并在黄河流域不同类型区治理模式、沟道坝系相对稳定、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以及产沙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通过转变观念,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普遍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是贫困山区的生态工程、生存工程,而且是山区群众的希望工程、致富工程,为群众谋利益的德政工程,纷纷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当作振兴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发挥各自的特长和功能,协同作战,形成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逐步走出了一条强县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些成功模式,不仅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闯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大道,也为全国各地所借鉴。
续写水保新篇章
在新世纪拉开序幕之际,党和政府在水保的认识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使我国江河安澜、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随之,水利部党组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发挥自然自身生态修复能力”是新世纪水保生态建设的主导思想。这一思路的核心,就是力求认识创新,思路创新,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认识的飞跃、思想的统一带来工作思路和目标的豁然开朗。2001年6月19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上,黄委主任李国英代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江总书记“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的重要指示,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化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为治理开发黄河,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根据这一思路,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区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大预防监督,加快综合治理步伐,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按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要“理顺投资机制,改革投资重点”的要求,经过深入研究,2001年2月,黄委在西安对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全面安排,标志着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截至目前,黄河水土保持已基本形成了由11条重点支流的17个项目区、6个高科技和城郊型示范区、治沟骨干工程、重点小流域、沙棘资源建设示范区、黄土高原世行贷款项目等主体项目组成的相互支撑的工程格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布局真正实现了黄委党组提出的“由分散治理向集中高水平示范,由平均安排向重点扶持”的转变。
抓住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这一目标,加快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治理步伐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自2001年来,水保科研人员围绕被专家们确定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重点区域,组织完成了《关于加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报告》,系统提出了加强该地区生态建设的设想、思路、目标,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经多次修改后,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主持的专家预审。
2002年3月,旨在探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战略新思路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将以生态效益为中心,兼顾经济、社会效益;以荒山(沙)封育为主,兼顾现有林草地封育;以封为主,封育与治理相结合。使其内部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黄河水保贯彻落实党中央新的生态建设政策措施,加快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步伐,寻求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提高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
注重科技引导,摸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是新世纪黄土高原水保生态建设的又一亮点。凝聚着水保科研人员心血和汗水的《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一批课题的研究工作相继完成,这些研究为今后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应用、科学配置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将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
不平凡的年代注定谱写出不平凡的篇章。仔细揣摩新世纪的水保生态建设,从治理思路的调整、发展战略的确立到重点目标的圈定,折射出的是水保人不懈的追求和铿锵的步伐。其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正在为黄土高原水保生态建设创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大道,勾勒出一幅绿染黄土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