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努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发展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 刘 震
(2002年5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一会儿陈雷副部长还要做重要讲话,我首先代表水土保持司做一个报告,回顾和总结去年的工作,根据部党组的统一部署,提出今年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2001年主要工作回顾
去年,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紧紧围绕水利部党组确立的新的治水思路和汪部长提出的“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把改善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要求,在指导思想和战略布局等方面都做了重大调整,各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
按照部党组确定的新的治水思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在坚持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调整思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尊重自然,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去年水利部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通知,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措施,进一步统一了大家的认识。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开始付诸行动。对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和预防保护区落实管护责任,实施封育保护,全年实施保护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长委、黄委在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启动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程,面积涉及30多万平方公里,在长江上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启动了20个县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陕西省根据吴旗封山禁牧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开展了一批试点县;内蒙古自治区总结了乌兰察布盟“进一退二还三”的战略措施,并进行了推广;山西提出“小开发,大保护,以小促大”的新策略,青海从地处三江源头气候高寒的地理条件出发提出“两封三禁”,并开展了试点工作。总体来看,各地普遍开始重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取得新进展
去年,在继续开展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为重点的七大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基础上,国家又相继开展了有关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首都上游水源保护工程以及塔河、黑河下游生态修复等重点防治工程。国家重点防治工程规模扩大,建设范围涉及700多个县,各流域机构、各地积极组织实施重点治理工程,同时推动面上的综合治理,全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3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小流域1800多条,连续第四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各地探索了许多新措施、新机制、新模式。
其主要特点:
一是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投入力度增加。2001年治理总投资达49.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3.9 亿元,其它都是社会、地方、群众以及外资。这些工程根据不同的投资渠道,单位面积投资明显增加,由过去的国家投资3万元左右增加到每平方公里6~10万元,有的达到20万元,社会投资单位面积标准更高。
二是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地在加快治理进度的同时,注重提高质量和治理的效果。水土保持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以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质量紧密结合,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益,使水土流失区的群众在治理中得到了实惠。
三是优化了措施结构。按照新的工作思路,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三大措施中进一步增加了生物措施的比重,基本农田建设坚持了少而精的原则,实行就近、就低、就村庄、就水源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由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重效益,因地制宜,应用农业技术,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同时加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配套措施,在不同区域,大力兴建治沟骨干工程、坡面水系工程、小水窖、塘坝等。内蒙古赤峰市提出“两围”工程建设的思路,即围绕水源建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场,围绕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场找水源,伊盟推行一坝一塘;山东、山西等省推行人字闸,节节拦蓄,抽水上山;辽宁抚顺实施“六个一”的流域治理模式;北京市在山区实施水利“五小”富民工程。许多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流域治理由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又发展到建设秀美家园和为人们创造休闲观光的优美环境。
四是抓示范、建精品。在水利部、财政部开展的“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各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自然地理状况,因地制宜,狠抓精品示范建设,在机制、措施、规模、效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建设和培育了一大批水保生态园区、精品小流域和集中连片的示范区,使小流域治理上档次、上规模,出经验、出效益,达到了治理一条、见效一条、示范一片的作用,反映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和成功的治理模式,小流域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生态建设。
五是项目管理逐步规范。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各级制定和完善了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在前期工作、立项审批、计划下达、检查验收等工作环节逐步规范,达到治理有规划、工程有设计、施工有合同、竣工有验收,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益。
六是治理方式多样化。流域治理由过去传统的政府组织、短突击、大会战,转向多种治理方式。各地根据当地劳力多少、投资标准、群众意愿,又出现了专业队治理、群众个户治理、大户雇工治理等多种方式,实实在在的效果多了。
七是强化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各地十分重视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的管理,多数都坚持设立专用帐户,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同时,大力推行资金报帐制,取得了比较好的资金使用效果。
(三)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去年,全国开展了三年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全面验收。在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各地精心组织,加强管理,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是通过广泛宣传和依法查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树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权威,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对生产建设活动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和责任更加明确,减少了执法阻力。据统计,规范化建设期间全国水利系统立案查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近万起,这些案件的查处,使破坏水土资源的人和事得到有效控制,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期间,各地围绕水土流失案件查处程序、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水土保持“两费”征收使用和“三区”划分等出台了有关管理规定和规范性文件3000多件,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了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依据。截止去年,全国有200多个地(市)、2400多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有监督执法人员7.4万人,其中专职人员1.8万人,较规范化建设前增长15.6%,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培训、考核,各级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走上了正轨。以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实施为核心,各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履行防治义务。水利部先后同国家计委、环保、铁路、交通、电力、煤炭、有色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初步形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有关行业各负其责,共同防治水土流失的局面。大部分开发建设单位能够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项目前期工作的可研阶段组织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将水土保持工程落实到主体工程技施设计、招投标文件和工程监理中,控制和减少因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西部大开发中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都能高质量、按程序完成有关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和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出现了万家寨水利枢纽、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神府矿区、深圳河整治、成昆铁路等一大批开发建设项目防治水土流失的典范。据统计,规范化建设期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5万多个,项目涉及电力、水利、铁路、煤炭、冶金、城建、公路、石化、通讯、航空等各个领域,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100多亿元,减少水土流失量3亿吨。
四是加强了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水利部先后颁布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和编制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等,方案编制、审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步规范。同时,加强了对资质单位的考核和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行业,对1300多个单位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进行了资质审查并审批发证,培训上岗人员4000多人,聘请了一批水土保持知名专家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咨询专家,提高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质量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的技术含量。
五是恢复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各地严格按照“两费”征收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收缴的水土流失补偿费、防治费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化建设开展以来,恢复治理工程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新的突破。江西省2市、61县修建恢复治理工程673个,治理面积324平方公里,恢复治理投入9928万元。云南省70个试点县建立恢复治理示范工程138个,恢复水土保持规费23097万元。湖北省黄冈市投入资金2639万元,用于58处恢复治理,使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无投资来源的情况下,得到较好治理。据统计,仅去年全国共实施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2355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28平方公里。
(四)深化改革,水土保持工作在机制、体制上不断得到创新
去年,水土保持在继续坚持过去改革成功经验的同时,在机制、体制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使水土保持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是治理机制方面,在大力推行户包、股份合作、租赁、拍卖“四荒”使用权的基础上,各地对治理大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户治理的特点和效应,积极推进大户治理,以大户带小户,效益明显提高,使“四荒”治理又注入新的活力,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了“四荒”治理步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78万户农民、大户、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参与“四荒”治理开发,已经治理了1.9亿亩,共吸引社会资金108亿元。
二是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存量换增量,产权换资金、滚动发展”的观念,在黄河流域继续大力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有限期出让工程使用权和放开工程建设权,建立了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和建后管理问题,使淤地坝进一步发挥滞洪、拦泥、淤地、增产和增收的作用。同时在水土流失治理区,积极推行产权确认,实行先治后买或先买后治等办法,形成了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更加明晰的治理机制。
三是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方面,各地根据工程特点、投资标准,因地制宜推行“三制”。全国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组织了全国水土保持建设监理工程师统一考试,已经有305人获得了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17家单位获得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临时资质。
四是水保科研站所改革有新进展。黄委三站、广东、江西等省水保科研站所加大了改革力度,逐步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大了人员分流力度,机制活了,效益高了,成果多了,科技人才逐步走向生态建设主战场。
(五)水土保持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去年以来着力抓了四项具有影响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抓规划,加强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在水利部完成一系列规划编制的同时,各流域机构、省、地、县也分别编制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特别是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克服面积大,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也完成了规划任务。
二是向社会公告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这次遥感调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动态,反映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明确了防治的重点区域。
三是突出重点,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去年水土保持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相继开展了亚行技援“中国水土保持战略研究”、“中国21世纪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生态用水研究、全国水土保持科研战略规划等课题。
四是加强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水利部去年组织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各地提出了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大力推进站、网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7个流域机构和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总站,配备了人员,购置了设备,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五是以“3S”技术为突破口,推动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一年来,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宣传推广、学术研讨、“3S”技术大比武等一系列活动,各地在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黄委提出“数字水保”,陕西、山西、云南、深圳等省(市)都开展了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六)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按照中宣部、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搞好水土保持,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播发各种宣传报道1万多次,召开各种层次的座谈会1200多场,发放宣传品200多万份,宣传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
同时全国人大环资委与中宣部、水利部等14个部委联合举办了保护长江生命河的大型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李鹏委员长、邹家华副委员长分别为这次活动题了词。活动历时3个月,参加记者达100人次。途径上海、重庆、青海等13个省市,重点采访了75个县市,行程2万多公里,发表各种消息报道600多篇,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去年的宣传是这些年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有几点主要经验,值得充分肯定。
1、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防治水土流失新途径、新机制、新措施,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有权威、有地位。
3、不断加强基础性工作,才能实现科学防治,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全面发展。
4、尊重群众意愿,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5、适应市场机制,才能增强水土保持活力和生机。
在充分肯定去年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水土保持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思路调整的步子、改革的力度还不大,管理工作仍比较薄弱,基础工作还很滞后,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认真解决。
二、2002年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今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要继续贯彻好汪部长去年提出的六条原则,同时按部党组的部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任务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实施保护面积10万平方公里,工作的重点是:
(一)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
在去年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水利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修复试点工程。第一批试点用三年时间,在100多个县开展,目的是探索不同地区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的途径,为在大范围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积累经验。开展试点工程,重点要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出台全县或局部地区的封山禁牧法规,作出有特点、操作性比较强的规定;二是制定出生态自我修复区的规划,确定区域、措施、目标;三是建立协调机构,如水土保持委员会或生态修复工程试点领导小组,围绕创造生态自我修复条件,协调相关部门、行业的工作;四是落实管护责任,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为主,形成管护体系;五是在修复区及相关区域采取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六是设立监测点,监测修复的效益,从开始就要积累资料。各地及项目实施地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二)扎实推进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建设
重点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管理。从项目开始到结束,要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减少项目执行的随意性。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在项目区规划及前期立项审批意见的基础上,严把小流域设计关、审批关。小流域设计一定要规范、科学合理、符合当地实际、注重实效。设计人员要深入第一线,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参与规划设计,同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忌凭印象纸上画画。另一方面要解决好设计人员本身业务水平差的问题,要通过培训、考核,提高业务素质。今后所有的小流域设计都应在一定范围请专家予以论证,按规定程序报批。否则,不予审批,不得开工建设。
二是抓好建设管理机制,明晰治理成果产权。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地推行“三制”,单位面积投资高的项目尤其要推行,如防沙治沙、首都上游水资源保护等项目。要积极探索出符合水土保持实际的“三制”,对小流域治理实行监理制,不能照搬建设项目的一套,要针对水土保持点多面广、投资不集中、群众投工投劳为主的特点去开展监理。所有的项目在建设前或完工后都必须明晰产权,同时落实管护责任。要大力推行资金拨付报账制。
三是实行项目公开,治理形式多样化。项目建设要公开透明,建设什么内容、国家补助多少,应该让项目区群众知道。在治理方式上应有多种选择。政府组织群众大会战,治山治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治理形式,但要注重实效。要严格按设计施工,避免行政干预过多,追求规模、数量,搞了样子工程。同时,积极推行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专业队施工,鼓励个户治理,以及大户雇工治理、群众自己联户治理等多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水土保持技术人员都应到第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国家水土保持资金一视同仁给予补助。为适应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将取消的新形势,要逐步在项目区推行项目建设投工投劳承诺制。
四是坚持综合治理,突出关键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项目建设内容要进一步突出水的作用,突出基本农田,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紧密结合。在治理措施上,要因地制宜,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封禁治理的面积也算治理面积。水土保持资金要作为引导资金,注意同退耕还林、其它生态建设项目以及社会资金、外资等结合,以增加单位面积投入,提高治理质量和效益。
五是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资金的管理,在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的同时,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要量化指标,评分考核,择优扶持。
总体来讲,新形势下搞好重点工程建设,要做到规范管理,注重实效,尊重群众意愿,适应市场机制要求。
(三)进一步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水利部同财政部在前三年“十百千”示范工程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示范工程建设的规模,丰富建设的内容,展示示范工程的效果。已经验收并命名的示范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要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创新机制,优化防治模式,提高质量和效益。今后建设和命名的示范工程可以包括精品小流域、示范县、数条小流域组成的中尺度流域或几个县连成的大示范区、示范城市、科技示范园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恢复治理示范工程等。当前,示范工程建设一是突出抓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这些示范园区建设内容要有超前性,质量、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建管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离城市近的示范园区,建设成户外教室,让人们了解水土保持,学习科技,增强意识。二是抓好中尺度流域和大示范区的建设。陕西的延河、无定河,甘肃的 河区,山西的汾河水库上游、三川河,四川的凉山州,云南的楚雄等地区经过多年的治理,已实现规模连片、效益明显,形成的区域治理模式,各具特色,已经起到了示范作用,要逐步验收、命名。建议各地凡是经过多年治理,取得成效,具备一定规模的大示范片都可以列入示范工程,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加大对示范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水土保持,了解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要通过示范工程展示形象,看到改善生态的效益和希望。四是投入上要对示范工程倾斜,国家补助资金对示范工程标准可以高一些。当然,这些示范既要看得见,又要学得起才行。各级都应下大力气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示范样板,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示范始终走在全国生态建设的前列,这是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四)继续推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向纵深发展
今年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要继续巩固规范化建设成果,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以技术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同时以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恢复治理。
一是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加强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运用执法文书,做到有法可依,取证科学准确,杜绝执法简单化、随意性和执法腐败,收好、管好、用好“两费”。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技术规程规范,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对资质单位的考核,不断提高方案编制的质量和水平。要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主动搞好服务。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水土保持方案得到落实。今年水利部将与国家计委、经贸委、环保总局、交通部、铁道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对120个已批国家大型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各地要抓住机遇,增强执法权威,按照通知精神,同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做好本地区建设项目的检查工作。
四是配合即将颁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把好验收关,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产使用,切实做到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同步。
五是要拓宽工作领域,预防监督要由点、线向面展开,积极探索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管护的政策、机制和措施,建立管理责任制,把治理成果管护和预防保护区以及生态修复区的监督管理纳入监督执法日常工作,落实实施保护的区域任务。
六是抓好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和城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试点城市要积极开展工作。
(五)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5年内分两期实施,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当前,一是要继续推动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建设,还有一些省没有成立机构,应抓紧做工作。已经成立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要配备好人员并开展工作。二是抓站网建设,重点在地(市)级。过去的水保站、研究所,能结合的要尽量结合,按照规划,抓紧建设,可以从国债中和地方匹配资金中安排,对设备和观测场地建设给予支持。三是以“3S”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开展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建设。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建设是水土保持行业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建设势在必行。这项工作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抓建立县级以上的水土保持数据库,部里委托监测中心研制开发了一个应用软件,已经专家鉴定可以使用。要求县级以上水土保持机构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做到有计算机、有专门培训过的操作人员,采用全国统一研制的软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先建立起水土保持工作中急需的数据库。第二步是再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六)其它需要重视的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院、所、站科技人才的作用,为他们创造条件,施展才能,在资金上、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协作研究,全力攻关,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实用技术。科研站所应适应市场经济新要求走向生态建设的主战场。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水土保持宣传要注意突出重点,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结合解决“三农”问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入世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报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作用。要加强水利系统新闻媒体的报道力度,主动配合,反映基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就。
三是各级都应注重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有的项目是中央的项目,主要由流域机构负责。有的项目应有省里立项,根据本省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的要求开展项目。建议各地抓一些水源库区上游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这类项目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容易立项。
四是要注重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反映,抓好效益分析和统计。各级都应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不仅统计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生态建设中取得的成效,而且也要统计社会上符合水土保持规范标准要求的治理措施。
五是要加强对“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管理。当前在继续推动拍卖“四荒”使用权的基础上,要注重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防止只重开发、不重治理的倾向,导致新的水土流失产生。同时,要依法保护治理者的合法权益,支持和培育大户治理,发展特色经济和产业,通过大户的产业开发,带动周围群众提高“四荒”治理效益。
另外,我再讲讲各流域机构今年水保工作的重点:
各流域机构改革已基本结束,都保留了水土保持局、处,并新成立了监测中心站,这对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各流域机构要围绕部党组确定的新的治水思路,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汪部长对几个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提出工作目标和要求,黄河流域的目标是“河床不抬高”,长江“要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海河流域要把生态恢复作为工作目标。各流域机构都应认真贯彻,发挥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在普遍抓好项目管理、监督执法和监测网络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突出重点。
长江流域:抓好上中游重点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抓好大的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抓好长江源头和流域的生态修复试点,要根据最近水利部与三建委发文要求,抓好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好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
黄河流域:抓好上中游重点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特别是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区域治理项目建议书的报批等立项工作;做好塔河和黑河下游、黄河源头的生态修复及监测;开展典型支流的生态用水研究。
海河流域:做好首都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实施的基础工作,和有关水保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抓好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防沙治沙项目。
松辽流域:配合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项目,抓好大凌河中游重点治理工程。
淮河流域:制定上游重点地区的生态修复规划,抓好重点县的综合治理。
珠江流域:做好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治理试点项目建议书等立项工作,做好世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
太湖流域:抓好太湖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艰巨,希望我们各级共同努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