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治”工程第十四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水利部副部长 陈雷
(2002年6月8日)
同志们:
第十二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和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各级水利部门正在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副总理关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狠抓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的落实。今天,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第十四次工作会议在湖南省怀化市召开,这次会议必将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土保持事业的各级党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刚才,湖南省庞道沐副省长和怀化市欧阳斌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全面介绍了湖南省和怀化市的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湖南省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在 “长治”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熊铁副主任所作的工作报告,既系统地总结回顾了一年来“长治”工程的主要经验和成效,又提出了下阶段“长治”工程的建设思路和工作重点,对200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完全赞同。湖南等四个省(市)的典型发言内容丰富,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借此机会,我就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谈两点意见。
一、“长治”工程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长治”工程从1989年实施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和发动治理区广大干部群众,治山治水,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里,使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区荒山荒坡面积减少了84%,林草植被覆盖率从26%提高到46%,1700万亩坡耕地得到治理,900万亩退耕还林,土壤侵蚀量减少74%,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1.8亿吨。“长治”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治理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使800多万人实现脱贫。“长治”工程已成为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被誉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
总结“长治”工程的成功经验,以下几点值得充分肯定。
第一,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有为的组织领导机构。“长治”工程启动之初,就成立了由有关部(委)、省(市)领导组成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并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长委水土保持局,十多年来,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发挥了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长委水土保持局作为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认真负责,深入基层,科学规划,加强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不断分析新形势和研究新问题,为“长治”工程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为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长治”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为协调、指导水土保持工作,从有关省(市)到地、县均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办事机构,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长治”工程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届接着一届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有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路线。“长治”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规模治理,逐步扩大的原则,以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重点,建设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紧紧抓住坡耕地这一关键问题,以蓄排灌结合的坡面水系等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退耕还林。同时,工程建设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同区域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目标,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有一套行之有效、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从工程立项、检查验收到预防监督、科技推广等,委员会办公室都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了大干大支持、择优扶持的机制,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效益。在工程建设中,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实用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如江西的“猪沼果”及上游地区的坡面水系工程配套技术等,提高了工程质量与效益。同时,要求“长治”工程重点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做到有机构、有队伍、有成效,确保治理成果能持久发挥效益,防止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第四,有一个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的发展机制。“长治”工程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按照分区防治战略,建立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样板,通过开展示范小流域、示范县以及大示范区建设活动,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让大家看得到,学得着,增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信心,调动了各地争创一流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在云南省“长治”工程建设中推行群众用工承诺制,在长江源头区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在上中游地区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等工程,通过机制的不断创新,推动“长治”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再接再励,推动“长治”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特别是长江上中游人口密度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公路、铁路、城镇、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三是从最近完成的全国第二次遥感普查结果来看,全国水土流失仍然面广量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但整体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按现在的防治速度,全国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防治水土流失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形势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目标与任务已经明确,广大水土保持战线的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狠抓落实。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调整思路应把握的重点,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我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二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农民的收入上;三是要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搞好基础性工作;五是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
“长治”工程是国家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规模大,建设时间长,要求高。“长治”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治理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关系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松劲。一定要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要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一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小流域工程设计要根据有关规范编制,设计人员要深入第一线,了解工程建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需求,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使设计成果符合实际。要严把小流域设计审批关,严格按设计施工,设计未经审批,不得开工建设;二是加强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检查验收管理办法与程序,明确责任。检查验收工作要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忌走过场,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三是加强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地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四是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实用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发挥科研单位与科技专家在项目评估、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为基层服务的水土保持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服务体系,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要确保工程效益。“长治”工程建设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治理区农业结构调整、群众增产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吃粮、收入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问题,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态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并得以巩固。因此,“长治”工程要在抓好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和提高群众收入上,搞好坡改梯和坡面水系等事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名优特经济林果,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水土保持产业经济带,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
三要确保工程建设速度。“长治”工程建设要根据规划确定的重点,搞好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贵州毕节、三峡库区、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和丹江口库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按时完成中央下达的年度计划任务。既要重视和搞好点上的重点治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界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推动面上的治理工作。鼓励大户、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以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同时,在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要重点搞好封育保护工作,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的恢复。
四要确保水保资金的专款专用。严格财经纪律,继续坚持专账、专人管理。积极推行资金使用报账制,把给群众的补助资金落实到农户,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长治”工程建设是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工程。同时,改革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要向群众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防止资金的挪用和乱用。“长治”工程是全国生态建设的示范工程、品牌工程,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是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和治理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一荣誉,切实采取措施,确保在水保资金使用管理上不出问题。
五要确保治理成果持久发挥效益。积极推行产权预先确认制,工程建设前就要明确治理成果的产权,该落实到农户的一律落实到农户,该落实给集体的要落实给集体,并明确相应的责权利,落实管护责任。今后,长委、各省水利厅(局)要把产权是否落实作为工程能否立项的条件。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在工程建成后要依照水土保持法,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对破坏治理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巩固治理成果,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最后,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加大对水保工作的领导力度。领导重视是搞好“长治”工程的关键。要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在工程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长治”工程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局面。
第二,加大封育保护工作力度。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已在全国逐步开展,长江流域降雨丰沛,实施生态自我修复的自然条件好,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高,管理难度大。因此,必须搞好基本农田和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发展经济林果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和推广沼气,实施“以电代柴”工程,解决封育保护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替代能源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以电代柴”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长委要统一部署,加强指导,推动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开展。
第三,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重点搞好三峡库区和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在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的基础上,抓好“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把防治措施落到实处。要把治理成果管护和封育保护区的监督管理纳入监督执法日常工作。要加强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把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第四,加大水土保持改革创新力度。“长治”工程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在项目建设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群众积极参与。要积极支持大户治理,在中央资金安排上对大户一视同仁,通过大户带动与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由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为主,向政府推动与依靠市场机制相结合转变。
第五,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力度。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有关精神,大力宣传“长治”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致富以及退耕还林等方面的突出成效,宣传“长治”工程在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反映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让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长治”工程,关心“长治”工程,支持“长治”工程。
同志们,“长治”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扎扎实实地搞好“长治”工程,为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