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长治”工程为全国生态建设作出示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武汉6月18日电(记者杨希伟 熊金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的“长治”工程受到肯定。水利部副部长陈雷说,这一工程的建设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示范。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启动于1989年。陈雷在“长治”工程第十四次工作会议上介绍说,实施13年以来,“长治”工程已成为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被誉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并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
陈雷认为,“长治”工程有四条成功经验值得充分肯定:
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有为的工程建设组织机构。
据介绍,“长治”工程启动之初,就成立了由有关部(委)、省(市)领导组成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并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十多年来,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发挥了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长江水土保持局作为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认真负责,深入基层,科学规划,加强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不断分析新形势和研究新问题,为“长治”工程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为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长治”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为协调、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有关省(市)从省到地、县均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一届接着一届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有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路线。
“长治”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规模治理,逐步扩大的原则,以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重点,建设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紧紧抓住坡耕地这一关键问题,以蓄排灌结合的坡面水系等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退耕还林。
同时,工程建设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同区域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目标,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有一套行之有效、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从工程立项、检查验收到预防监督、科技推广等,委员会办公室都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了大干大支持、择优扶持的机制,起到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在工程建设中,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实用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如江西的“猪沼果”及上游地区的坡面水系工程配套技术等,提高了工程质量与效益。同时,要求“长治”工程重点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做到有机构、有队伍、有成效,确保治理成果能持久发挥效益,防止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有一个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的发展机制。
“长治”工程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按照分区防治战略,建立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样板,通过开展示范小流域、示范县以及大示范区建设活动,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让大家看得到,学得着,增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信心,调动了各地争创一流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在云南省“长治”工程建设中推行群众用工承诺制,在长江源头区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在上中游地区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等,通过机制的不断创新,推动“长治”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