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防沙治沙也要引入利益机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记者 段世文)
 
    这些天,全社会都在讨论着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先进事迹。这位生长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汉子,带领乡亲们,经过18年艰苦奋斗,累计植树2000多万株(丛),营造出63公里长、6公里宽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
    目前,我国防治土地沙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已累计完成造林2690多万公顷,10%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但是,土地沙化“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态势并没有得到遏制。到目前为止,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扩展到1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五分之一,而且还在不断快速扩展。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石光银的英雄事迹更显伟大和突出。
    石光银的伟大,是因为他锲而不舍治理沙漠的精神。而他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大胆采取利益驱动机制,激发群众治沙的积极性。
    石广银所在定边县,有好几个国营林场“国家投了不少钱,可治沙效果并不理想”。于是,石光银采取了联合开发、入股分红的办法,成立了股份制林牧场——“治沙公司”。“治沙也有赚头!”效益调动起了更多群众的积极参与。公司迅速发展到127户、480人的规模。先进的体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这些年来,治沙公司共治了20万亩的荒沙、碱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总价值达到3000多万元。
    如今,入股治沙公司的127家贫困户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他们从开始的人均粮食不足150公斤、收入不到200元,发展到现在人均粮食950公斤,人均纯收入1800元。在石光银的带动下,定边县2000多户农民积极承包治理沙地。
    治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它的主体更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全民行动起来,共同治理,土地沙化才能得到根本有效的遏制和治理。但是,如果治沙还没有成为一门赚钱的行业,如果没有适当的利益驱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智慧,以及沉淀在他们手中的资金,是不会投入到治沙中的。
    值得欣喜的是,有关部门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日前表示:“我们既要有治沙模范无私奉献的精神,又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他表示,我国将突破传统的防沙治沙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起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新型工程建设运行机制。除了对参与治沙的不同经济成分均给予同等信贷资金扶持和优惠税赋政策外,还将进一步明晰产权,“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
    如果这一切实现了,治沙毫无疑问可以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而各种类型的经济成分就会在利益的驱动下融入防沙治沙事业中,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防沙治沙积极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无疑将迎来新的春天。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