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建设投入主体日渐多元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记者王立彬)砍树者放下斧头,挖矿者变成种树人。随着全民生态环境观念的逐渐强化,社会各界纷纷投身于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实践中,我国生态建设投入主体日渐多元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在探索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各方面治理荒山沙地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目前全国已有878万户农民、大户和企事业单位,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四荒”治理开发,108亿元的社会资金进入了四荒治理领域,1.9亿亩四荒地得到了有效治理。
由于近年来有关部门坚持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促进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多元化投入。云南楚雄开展了水保重点工程群众投工承诺的试点工作。在总结推广山西省黄土高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实施的报帐制和专业队治理管护经验基础上,扩大开放,积极争取在长江和珠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使用世行或亚行贷款,开展水保生态建设。
据介绍,根据“存量换增量,产权换资金,滚动发展”的原则,黄河流域有关地方继续大力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有限期出让工程使用权和放开工程建设权,建立了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和建后管理问题,使淤地坝进一步发挥滞洪、拦泥、淤地、增产和增收的作用。同时在水土流失治理区,积极推行产权确认,实行先治后买或先买后治等办法,形成了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更加明晰的治理机制。
据统计,近些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5万多个,项目涉及电力、水利、铁路、煤炭、冶金、城建、公路、石化、通讯、航空等各个领域,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100多亿元,减少水土流失量3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