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中国21世纪议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起的一系全球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重大问题,联合国经过两年的筹备和谈判,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和发展首脑会议。会前,中国政府于1991年6月在北京率先发起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的原则立场。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开放签署了《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承诺。据此1992年7月,国务院环委会决定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根据国务院环委会的决定,1992年8月成立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副主任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和相应的优先项目编制工作。同时组织52个部门、300余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并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办日常管理工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同时,还组织各部门编制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它是议程的行动方案并分解为可操作的项目,成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一个重要步骤。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它是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中国21世纪议程》共24章、78个方案领域,20余万字。共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一部分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提出了到2000年各主要产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与上述目标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它包括,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保障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科技界等社会各阶层参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应的决策过程。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税收政策,包括考虑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建立《中国21世纪议程》发展基金,广泛争取民间和国际资金支持。加强现有信息系统的联网和信息共享。重视对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实施能力培训等。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它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引导民众采用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社区经济,注意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就业规划,合理使用土地,注意将环境的分散治理协调统一管理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身灾害防治体系。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它包括,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要在工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尽快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发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它包括,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选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通过科学技术引导,对重点区域的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整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扩大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全国土地荒漠化的监测和信息系统,采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大面积造林。建立有害物质处理利用的法规、技术标准等。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的计划目标
(1)近期目标(1994——2000年):重点是针对中国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的矛盾,采取应急行动,并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打下坚实基础,使中国在保持%左右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使环境质量、生活质量、资源状况不再恶化,并局部有所改善;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也是近期的重点目标。
(2)中期目标(2000——2010年):重点是为改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而采取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行动:完善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经济产业政策、技术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
(3)长期目标(2010年以后):重点是恢复和健全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调控能力,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在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做出有应的贡献。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框架的优先领域
(1)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管理与政策;土地、森林、淡水、海洋、矿产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环境污染控制。
(2)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臭氧层保护问题。
(3)人口控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扶贫;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卫生与健康;防灾减灾。
(4)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立法与实施;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种学技术能力建设。
(5)工业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强化市场条件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管理体制与政策;改善工业部局与结构;开展清洁生产与废物最小量化;开发高效节能型工业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生产绿色产品;加强交通、通讯业的可持续发展。
(6)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强化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人口资源开发和充分就业;发展生态农业;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乡镇建设的规划与政策,控制乡镇企业环境的污染。
(7)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清洁煤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重点领域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根据全球21世纪议程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方案领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化与住区管理;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功能;三、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四、向所有人提供住区环境;五、促进建筑业可持续性发展;六、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可持续城市的标准问题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可持续城市的目标是: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这一目标含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和城市素质几个方面。城市规模:指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所形成的核心聚集量;城市功能:指能够满足上述各种“流体”进行国内外交住和城市社会、经济、市民生活所需要基础设施和机制。城市景观: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风貌;城市素质:指城市文化素养、道德风貌和居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