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江泽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宁夏、山西、吉林等省区沙化土地开始逆转,内蒙古赤峰、陕西榆林的局部地区基本实现了山川秀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我国科技工作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防治之路,形成了一整套防治土地沙化科学理论框架,土地沙化科学由一个空白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科学体系。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我国研究、推广了高大沙堤加机械沙障阻沙、草方格沙障固沙、地表覆盖物防风蚀、活沙障固沙植物种选择、小网格窄林带防护林建设、流动沙地飞播固沙造林、铁路和公路沿线固沙防沙、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干旱荒漠区造林树种选择及造林等一系列防沙治沙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装配套了10多个技术体系和模式,开发并推广了近100项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了10多个综合性防治土地沙化的科学实验示范基地。近年来,我国防治土地沙化技术不断推向国际社会,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到我国考察学习,我国政府也举办了上百期防治土地沙化技术国际培训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长迪亚洛在评价我国防治土地沙化科技工作时说:世界防治荒漠化,首先要看中国。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土地沙化仍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之态势。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沙化扩展速度已由1994年前的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发展到1999年的3436平方公里,1994年—1999年全国增加的沙化土面积比北京市的国土面积还大380平方公里;全国40亿亩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出现退化和沙化,生态和生产功能急剧下降;全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人民币;年复一年的沙尘暴,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
我国沙化土地不断扩展、治理速度慢,有气候干旱等自然原因,更有防治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低的原因。目前,防治土地沙化科技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认识不够,防治土地沙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没摆到应有的位置,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重视工程项目的争取,重视表面成绩的包装,没将科技渗透到生产中去;其次是防治土地沙化科技拳头项目少,单项科技水平较高,整体组装配套和应用推广水平较低;三是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转低;四是工程建设中科技投入少,试验示范面窄,对群众科技普及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我国防治土地沙化的桎梏,严重影响防治土地沙化的质量和速度。
防治土地沙化必须尊重科学,按自然法则办事,否则必将是欲速则不达。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技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治沙的认识。各级领导要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防治土地沙化的推动作用,亲自建立和联系科技示范点。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治沙的投入,在科技上要舍得作点先期投入,国家级防治土地沙化工程,要明确3%—5%的科技支撑经费,地方也要有相应的投入。要把防治土地沙化科学研究纳入国家“973”项目,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国家重点防治土地沙化实验室。
第二,科学制定规划和标准。规划是对治理方案的科学安排。国家林业局已经编制完成了《全国防治土地沙化规划(2001—2010年)》,各地要在全国规划指导下,作出具体安排,尽快制定地方规划。规划确定以后,要科学编制作业设计,确定治理地块、治理方法、技术模式、树种选择、配置方式。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技术标准,把好种苗规格和质量、整地造林和管护等技术质量关,保证每个环节符合技术质量。
第三,选择合理的乔灌草比例。在防治土地沙化中,一定要科学搭配好乔灌草比例,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森林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林木的庇护下,灌草可多次更新。90%以上的陆生植物都生存或起源于森林中,森林内动物种类和数量也远远超过草原、农田及其它陆地生态系统,森林中鸟类数量约是农田中的9—11倍。森林有高低错落有致的复合生产层,光合面大,每公顷森林生物量平均为100—400吨,相当于同等面积农田或草原生物量的20—100倍。长期的实践证明,在年降雨量300毫米—450毫米的半干旱偏湿和偏润地区,部署20%—30%的乔木疏林地;在3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偏干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灌木为主,乔木为辅,适当种草,是非常成功的模式。
第四,要体现农林牧、防治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科学结合。防治土地沙化要实行林业措施、农业措施、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特别注意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制止“五滥”,切实做到禁垦、禁牧、禁樵,杜绝边治理边破坏;要加大科学利用水资源的试验示范,推广滴灌、微灌等节水新技术,开源节流,保证生态用水的需求。沙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区,“农民致富、地方增收、国家增绿”要高度统一,要利用国家实施大型生态工程的契机,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群众收入。通过引进和培育新的林果和畜牧品种,推进果品、畜品深加工,发展现代林果业和畜牧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实行产业化经营。
第五,建立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沙区科技信息流滞后,要尽快建立健全全国防治土地沙化科技推广体系,解决一方面群众迫切需要治沙技术,而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又有许多研究成果推广不出的矛盾,各地要建立分级技术培训制度,层层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加强技术咨询和指导,特别是乡镇,要多办农民夜校,让群众在家门口学到技术,也可以走出去、请进来,重点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能人,逐步辐射推广。
第六,完善沙化土地监测网络体系。沙化土地监测是防治土地沙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完善国家级沙化土地监测体系、建立省级、县级沙化土地监测网络,利用3S等高技术对治沙工程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防沙治沙工程进展与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准确评价工程建设和当地防治土地沙化效果。
防治土地沙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充分依靠沙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科学防治土地沙化,尽快实现祖国山川秀美的宏伟蓝图。
(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
(2002年09月09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