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化面积年均增长1万多平方公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3日电(记者段世文)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形势仍很严峻。据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8%,1994年至1999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净增5.2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态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防治荒漠化仍然是我国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这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今天刚闭幕的“中国荒漠化与沙尘暴经验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上透露的。这一会议于9月9日至13日在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内蒙古锡林浩特举行。
祝列克表示,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特别突出了荒漠化防治工作,其中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攻目标都是防沙治沙,两大工程覆盖了我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国家林业局正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全面推进着全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力争用最短的时间,遏制住荒漠化扩展的趋势。
他指出,几十年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经验证明,要作好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垦、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和其他沙区资源,根治“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坚持乔灌草结合,以科学为依据,按照植物演替规律,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他强调,治理时要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利益,只有安排好了群众生活,荒漠化防治工作才有生命力,才有保证,才能实现国家增绿和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相关报道:有专家认为导致荒漠化的主因是大自然的变迁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3日电(记者段世文)与许多人的理解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牛凤瑞认为,我国北方荒漠化形成的主因是大自然的变迁,而非人类活动。
他是在今天刚闭幕的“中国荒漠化与沙尘暴经验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些观点的。这一会议于9月9日至13日在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内蒙古锡林浩特举行。
牛凤瑞指出,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人类活动虽然能够对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活动的历史相对于以千万、亿万年计的自然界演化的历史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力相对于大自然自身的演化力只能是沧海一滴。
他说,专家指出,我国北方的沙漠早在1.1亿年以前就已经形成,比较年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了。据估算,我国目前的沙漠、荒漠面积约有170万平方公里,其中戈壁70万平方公里,古沙漠和沙地约62万平方公里,只有38万平方公里主要是由于秦汉以来的人类活动造成的,近20年新形成的沙漠、荒漠化面积有6万平方公里。
他认为,特殊的地理地貌类型、极少的降水、极端的干旱气候是形成我国北方沙漠荒漠的罪魁,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剧和加速了沙漠、荒漠形成的过程。
他认为,相对于低下的土地承载力,人口严重超载的北方荒漠化地区,禁垦禁牧、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牧业集约经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等,对于缓和荒漠化、沙漠化地区尖锐的人地矛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要更科学、更有效率的防治,需要退耕还林与政策引导下、扶持下的、持久性的自愿性生态移民相结合。
相关报道:专家认为,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主要来自四个源区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3日电(记者段世文)北京沙尘天气中的沙尘是从哪里来的?国家林业局防沙办总工程师杨维西指出,北京沙尘源的具体地理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周边地区、西北地区、北京本地及境外四个方面。
杨维西是在今天刚闭幕的“中国荒漠化与沙尘暴经验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些观点的。这一会议于9月9日至13日在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内蒙古锡林浩特举行。
据悉,北京的沙尘天气由来已久。早在第四纪以来,北京就饱受风沙的危害。近50年来,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总体情况相似:最严重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平均每年的沙尘暴和扬沙天气达56天。6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减轻,80年代以来发生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到90年代中后期年均发生日数已降到5天左右。但是,近年来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又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2001年北京地区出现沙尘天气11次,2002年春天的沙尘天气则达到了38天。沙尘天气带来的大量可吸入颗粒物长时间悬浮在空中,与城市废气共同成为影响北京大气质量的两大灾害。
杨维西介绍说,从风沙动力学原理看,北京地区沙尘天气中的大部分沙尘,应是从距北京较远区域经长距离传输而来的。专家监测也表明,在沙尘暴发生期间,北京上空的悬浮颗粒物中砷、硒、锑三种元素的富集系数都会突然大幅度提升。这三种元素是煤的主要杂质,这说明有相当部分的沙尘主要来自于山西、陕西、内蒙等主要产煤地区,或在途经这些地区时得到了大量地面沙尘的补充。而从卫星云图和地面实地调查(检测)结果看,北京本地的沙尘,往往是在带有大量沙尘的冷空气或蒙古气旋侵入时伴随发生的,只是对已发生的沙尘天气起到加强的作用,并不是主因。导致沙尘天气的沙尘主要还是来自于北京以外的地区。
杨维西指出,从目前已知的资料看,北京的沙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华北北部(北京周边)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中南部的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察布高原-河北坝上-山西雁北的农牧交错区。这里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沙尘物质丰富,加之近年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荒造成大范围土地严重沙化,是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源区。2000年4月6日袭击北京及华北地区的特大沙尘暴就主要起源于这里。
西北干旱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原及新疆东部、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河套地区、黄土高原北部等地。这一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在150毫米以下,属典型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带,气候极端干燥,我国主要的沙漠都分布在这一地区。这里是我国沙尘暴的高发区。2001年影响东部地区的沙尘天气,多数来自于这里,或在途经这里时得到大量的沙尘补给。
北京近郊及市区的就地扬沙,也是导致北京沙尘天气增强的沙尘来源之一。由于耕作习惯,冬春季北京市郊的农田完全呈裸露状态,此外,城市内建筑工地上的堆挖填土多数不加覆盖。这些裸露的土地,在冷空气到来时,便尘土飞扬,加剧了沙尘天气的强度。
第四个源区则在国境以外地区。近年来的气象卫星云图清晰显示出,一些冷空气在侵入我国之前就已挟带了浓厚的沙尘。主要来自蒙古及中亚诸国等境外地区。
杨维西指出,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恢复与重建沙尘源区的植被,是缓解北京地区风沙天气的关键。
相关报道: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和治理投入力度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3日电(记者 段世文)荒漠化土地增加的原因比较复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龙永枢指出,其中包括过去投入不足的因素,也说明防治战略、防治政策和防治措施还有待完善。
龙永枢是在今天刚闭幕的“中国荒漠化与沙尘暴经验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些观点的。这一会议于9月9日至13日在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内蒙古锡林浩特举行。
荒漠化与沙尘暴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威胁到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龙永枢认为,当前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需要重视五大问题: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要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实施防治结合的战略;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要加大制度创新与治理投入力度。
他认为,荒漠化扩展,沙尘暴肆虐,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出了问题。防是治本之道,主要指防止人类活动的负面环境效应,因此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适宜的产业结构;治是应急之路,主要指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对已经荒漠化了的土地进行生态重建和恢复。只有防治结合,才能标本兼治。
龙永枢着重指出,完善的制度是协调各方利益,形成良好激励机制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协调好国家、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利益。他认为,就长远、宏观和整体而言,国家、地方政府和居民都希望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有共同的利益追求,然而,在某一个时点或某一个地区,它们之间的价值取向可能并不一致,国家更强调生态效益,地方政府可能在生态效益和财政收入增收问题上有所取舍,居民更关注的是自身权益。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益是荒漠化和沙尘暴防治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年年植树不见林”的深层次原因是没有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行业部门利益协调问题。我国生态工程拨款和任务的完成,最终要由行业部门组织和落实。毫无疑问,各行业部门都有如何争取更多拨款和更好使用拨款的问题。比如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在具体地区如何处理好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以及还林和还草的关系,还有待于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全方位研究。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必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责任编辑:刘春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