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山清水秀 中国走永续发展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记者 秦杰邹声文 李薇薇)  
  “在北京,能够看到如此美丽的蓝天,真让人高兴。”对环境最为挑剔的国际奥委会官员,最近对北京大气环境的改善赞赏有加。然而,仅仅几年前,北京的污染整治还是个让人忧虑的难题。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北京的环境变化只是中国环保事业进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如今,环保热不断升温,无数的城市和乡村选择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陌生的名词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让无数人忧心忡忡: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七大水系普遍被污染,许多河段发黑发臭,已影响到城市的正常供水;每年直接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达数亿吨,全国超过一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
  到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经济要再上一个台阶,面临着环境这个坎。“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对中国国情作出科学分析,毅然作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策。
  十多年来,《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环境保护也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中。
  “发展经济、环保先行。”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百姓,环保成为自觉的选择。可持续发展,也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变成我国的发展战略选择,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
  污染防治目标,从总量控制转为总量削减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以清清河水养育了1.5亿人口的淮河,在20世纪最后的日子里变得面目全非。
  为了让千里淮河重现清流,1995年,我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拉开了淮河治污的世纪决战。经过长达7年的艰苦努力,淮河流域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河里有了游动的鱼儿,河水又能供人饮用,淮河两岸的群众露出了笑容。
  不仅淮河,其他重点污染治理工程都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太湖流域80%以上的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滇池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60%,草海夏季藻类数量明显减少;巢湖湖体水质明显好转,接近规划目标;海河、辽河流域治理规划正在抓紧实施。在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175个城市制定了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城市酸雨频率大大降低。在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第七阶段,空气质量良好和良好以上的天数一年多过一年。在渤海周边地区,已开始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在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工程这些重点工程上,也制定并实施了科学的污染防治规划。
  环保重点的成功突破,带动了整个环保工作的顺利推行。“九五”期间,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情况下,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近15%,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要比“八五”末期下降15%—20%。中国,创造了经济与环保双赢的世界奇迹,赢得世界的高度赞誉。
  良好的开局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治理污染的必胜信念,环保工作也向着新的更高目标迈进。我国提出到“十五”末,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比2000年减少10%,环保战略目标已实现从排放总量控制到排放总量削减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建设,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
  洪水、赤潮、沙尘暴……在长期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后,人们不得不咽下一连串的苦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失衡的红灯频频闪烁,生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与工业污染防治一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在延安宝塔东侧的川口乡,大部分土地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为再造秀美山川,全乡干部群众积极行动,“山顶种草盖被子,山坡植树系带子,沟底打坝穿靴子”,至今已种草1.5万亩,造林7.5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山川秀美工程示范乡。
  川口乡只是我国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的一个缩影。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实施三年来,全国已完成1800多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600多万亩。今年退耕还林的面积达到3500万亩。一些地方把退耕还林作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三赢”的路子。
  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投资962亿元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天然林实施全面禁伐,把砍树人变成种树人。工程预计到2010年减少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2891万亩,飞播造林1.07亿亩,封山育林5508万亩。
  为解决首都周围地区风沙危害问题,中央计划在10年内投资556亿元用于环北京地区的防沙治沙工程。10年后,北京周边5个省市区75个县(旗、区)的林草覆盖率将由目前的6.7%提高到21.4%,风沙危害得到基本控制。
  我国还计划实施森林、荒漠、湿地等30个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使全国自然保护区在10年后占到国土面积的16.14%。
  绿染千山秀,雨润江河新。尽管现在的环境总体形势还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坚持环境保护这一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一定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秀的美丽环境,给中华民族开辟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