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水利部副部长陈雷在“加强生态建设 再造秀美山川”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防治水土流失  再造秀美山川
—在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座谈会上的发言
 
水利部副部长  陈雷
 
(2002年9月23日)
 
尊敬的姜春云副委员长,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江泽民总书记发出治理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五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农委、环资委、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延安召开“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座谈会,十分及时,非常必要。这次会议的召开,对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五年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以及今后工作打算作一简要汇报。
    一、五年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对姜春云同志“关于陕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调查报告”作出了重要批示,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从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为跨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国人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五年来,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朱镕基总理关于“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政策措施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切实履行《水土保持法》赋予的职责,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调整思路,狠抓落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在我国水蚀严重地区,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为重点的七大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在风蚀严重的内陆河流域,成功地实施了生态调水,结束了塔里木河、黑河下游河道几十年断流无水的历史,使长期干涸的台特玛湖、居延海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域,重新恢复了生机,对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扼制沙漠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沙化草原区,积极开展生态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型灌溉家庭草库仑,为大面积围封、舍饲养畜、生态移民创造条件,促进了草原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近期开展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和水源地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五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治理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陕北的延安、榆林地区,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这一重大机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舍饲养畜,打坝造地,拦沙蓄水,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据统计,从1998年以来,全国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连续四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五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植树造林1.7亿亩,种草3150万亩,新修基本农田4900万亩,修建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350万座。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万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
  第二,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五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的力度,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构全面加强,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的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广大公民、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和责任更加明确,治理和保护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都能按程序高质量完成有关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和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使长期以来“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得到扭转,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国共减少人为水土流失3亿多吨。
  第三,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全面加强。一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各地编制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明确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二是开展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动态,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三是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继开展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如中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和生态用水研究等,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中长期发展战略框架和近期行动计划。四是以“3S”技术为突破口,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探索出了一条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近几年,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各级水利部门通过总结和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和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大面积封山禁牧,控制人为破坏,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使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改善;同时,狠抓优质高效小流域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和植被恢复创造了条件,既加快了植被恢复,又保护了治理成果,走出了一条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
    第五,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新局面。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大力推行户包、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四荒”使用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户治理,以大户带小户,通过推行产权确认,实行先治后卖或先买后治等办法,形成了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治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责、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治理水土流失和全社会办水保的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784万户农民、大户、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参与“四荒”治理开发,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7万公顷,吸引社会资金108亿元。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调配合。一是进一步落实地方行政领导任期内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大规划工作力度,组织编制了各级水土保持规划,规划经过当地政府批准,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作为统一实施的依据。三是搞好综合协调,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中央投资的使用效果。
  第二,积极调整思路,不断拓宽工作领域。一是水利部党组根据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确立了新的治水思路,明确水利不仅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要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将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的重要范畴,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七大流域和塔里木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二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总结探索,提出了尊重自然,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的新思路,由过去偏重人工治理,转变为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去年,在长江、黄河源头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并在22个县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今年,我们又在全国106个县开展了生态修复试点。三是在抓好山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同时,大力开展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城市美化、城郊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狠抓监督执法,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一是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在各省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人大又相继出台了3000多件有关管理规定和规范性文件,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和规范。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地市、2400多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监督执法人员达7.4万人,其中专职人员1.8万人,较五年前增加了15.6%,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基本形成。二是通过广泛宣传和依法查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维护了法律尊严,教育了广大干部,促进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部门协作,落实“三同时”制度。水利部先后同国家计委、环保、铁路、交通、电力、煤炭、有色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发文,规范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近五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5万多个,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100多亿元。
  第四,抓好典型示范,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深入开展。从2000年开始,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10个城市、100个县、1000条小流域的示范工程建设。在"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各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自然地理状况,因地制宜,狠抓精品示范工程建设,在机制、措施、规模、效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建设和培育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园区、精品小流域和集中连片的示范区,使小流域治理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对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的重要作用。
  第五,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强前期工作,优化设计,严把设计审批关。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因地制宜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三是加强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总结推广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建立面向基层的水土保持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五是加强资金管理,积极推行报账制,坚持专账、专人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
  第六,搞好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五年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紧紧围绕江泽民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2000年,水利部与中宣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播发各种宣传报道1万多次,召开各种层次的座谈会1200多场,发放宣传品200多万份,宣传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去年,全国人大环资委与中宣部、水利部等14个部委联合举办了“保护长江生命河”的大型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李鹏委员长、邹家华副委员长分别为这次活动题了词。活动历时3个月,参加记者达100多人次,途经上海、重庆、青海等13个省市,重点采访了75个县市,行程2万多公里,发表各种消息报道600多篇,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
    二、近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五年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根据水利部年初发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成果,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同1991年第一次全国遥感调查成果比较,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虽然由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但西部12省、区、市的水蚀面积却由10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全国风蚀面积由18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1万平方公里。目前,我国风蚀和局部地区水蚀面积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国仍有近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即使不再增加新的水土流失面积,以现在的治理速度来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西部大开发以及人口的增加将对生态环境构成更大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将会愈来愈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原沙化,水土资源更为短缺,水土流失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预防、保护、监督、治理、恢复并重,不断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近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十五”期间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实施重点保护面积50万平方公里,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少进入大江大河的泥沙;建立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科技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在国家重点防治布局上,三江源区、内蒙古草原区、重要水源地库区及上游和有潜在侵蚀危险的森林区实施重点预防和保护;能源富集、开发集中、生态脆弱的晋陕蒙、晋陕豫接壤区,南北盘江的六盘水、新疆油田建设区以及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督;长江上游、黄河中游、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京津周边风沙源区、黑河、塔里木河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
  “十五”期间,我们将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步开展并优先实施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沟道治理工程、农牧交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游坡面水土整治工程、石灰岩地区石漠化防治和土地抢救工程、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内陆河流域生态绿洲保护工程、“三化”草原区节水型植被建设工程、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南方崩岗治理工程和以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等一批重大战略工程,以尽快改变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三、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几项重点工作
  实现近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按照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要求,采取新的举措。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封育保护,促进生态的自然修复。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的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牧区水利建设、农村以电代柴工程的实施,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统一调度,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转变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集约、高效农牧业,保障生态用水,实现“小开发、大保护”,促进大面积封禁,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近期重点抓好全国106个县的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搞好“三江”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为大范围实施生态自然修复积累经验。
  第二,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关键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重点搞好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重点搞好以坡改梯、坡面水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好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牧业打好基础;在风蚀地区,重点搞好小型水源及节水工程建设,促进草原的恢复与保护;在内陆河流域,搞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保障生态用水,控制沙漠化扩展。二是加快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区域、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东北黑土区、丹江口水库库区等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尽早立项实施,加大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
  第三,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建设。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在已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水土流失规律、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丰富建设内容、完善建管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质量效益,建成一批反映新时期生态建设发展方向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为全国生态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
  第四,加大水土保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在继续推进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并完善有关政策,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明确责权利,保护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当前,重点推进黄土高原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使用的良性发展机制。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户治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通过大户带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第五,推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向纵身发展。以技术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贯彻《水土保持法》,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在人大、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加大监督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水土保持意识,坚决控制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第六,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同科技部门的合作,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增加科技投入,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寻求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和科技在三大效益中的贡献率。大力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促进水土保持的现代化。
  我们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为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