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频发的淮河流域大规模造林 泥沙流失显著减少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合肥10月14日电(记者 张曙光 沈翀)世代居住在淮河岸边的郭茂楼通过拍卖获得7公顷河滩荒地的使用权,并全部种植了意大利黑杨树。
30岁的郭茂楼是安徽省五河县大新镇的农民。他说:“这里是淮河北岸,水灾经常发生。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经济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要高,很多家庭开始自发地种植树木。”
1100多公里长的淮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这里有耕地1200万公顷,1.6亿人口,是中国各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历史上,这个流域水灾频发。
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地耕作,是造成淮河水灾的重要原因。从今年开始,淮河流域主要的省份安徽鼓励在淮河流域大规模成片造林。
大新镇政府计划把河滩荒地承包给农民植树,由于要求承包的农民太多,政府只好公开拍卖使用权。13年的承包期是根据树木的生长周期确定的。
五河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桑振民说,当地农民还开始在大片的农田里种植树木。与传统的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植树的经济效益要提高一到两倍。
据悉,今年春季,五河县有2000公顷的农田变成了林地,2万多公顷农田的四周种满了树木,全县已经形成了农田林网。桑振民说,农田林网化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水旱灾害。
地处淮河流域的河南、山东和江苏省也启动了淮河流域防护林工程,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灾的破坏。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说,现在淮河流域已种植水土保持林草140万公顷,经济林73万公顷。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每年泥沙流失减少一亿吨。
安徽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明确了林木的产权属于植树造林的人,所有的收入都归植树造林者所有。此举调动了各行各业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林木的存活率和保存率都达到了90%以上。
美国常青林业公司和安徽有关部门签定合同,集中连片在3000公顷的低产农田里种植美洲速生丰产林木,第一批投资8500万元人民币。
安徽蚌埠市一家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以每年每公顷3900元人民币的价格租赁农民的农田造林。出租土地的农民不仅可以获得租赁费,他们还可以帮助这家公司种树、浇水和看护林木,以获得更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