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竟平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各位代表,同志们:
长期以来,各级气象部门对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了及时预报,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防总、水利部对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气象部门多年来给予水利,特别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对广大气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国处在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地区之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统计,我国九十年代的年均洪灾损失高达12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而发达国家如日本这一比例仅为0.22%、美国仅为0.03%左右。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的旱情也日益突出,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如农业旱灾越来越严重,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从西部向东部蔓延、北部向南部蔓延的趋势。五十年代每年旱灾受灾面积1.7亿亩,九十年代则达4.1亿亩,五十年代因旱粮食减产占总产量的比例为2.5%,九十年代则达到4.7%。城市也是如此,在我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城缺水。2000年之后的3年里,我国的北方地区连续遭受罕见的大旱,一些地区水库、河渠出现干涸或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并使农业生产受损,对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局部突发性暴雨频繁发生,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防不胜防,已经成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据统计,每年因各类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今年汛期,陕西佛坪、湖南郴州等地发生了因暴雨导致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防洪抗旱工程措施和包括气象监测、预报在内的各项非工程措施不断加强,抗灾能力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广大气象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我们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都是根据气象、水文部门的及时预报,对防汛抗旱工程运行状况综合分析后所做出的,气象部门的预测,为防汛抗旱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譬如每次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前,气象部门都能随时跟踪台风生成、发展、变化和登陆动向,综合分析各种天气因素和国内外预报成果,做出预报,有时一天多次做出滚动预报,并及时通报防汛等有关部门。这些气象预报信息,为我们科学决策,部署工作,及时转移沿海人员和船只,争取了时间,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气象信息是防汛抗旱工作的耳目,特别是在防汛抗洪关键时刻,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就能避免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一字千金。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变化因素复杂,虽然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防洪体系还不完善。即使所有再建工程全部竣工,也只是防御一定标准的洪水,还不能防御超标准洪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将来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一批控制性工程建成运行后,也不能完全消除洪水隐患。因此,可以肯定地所说防汛抗旱工作仍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目前这种防汛抗旱工程体系还不完善的形势下,为有效地减轻洪涝旱灾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粮食及供水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就必须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非工程措施,加强各种预测、预报,并进行科学调度。这就要求我们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做到早预测、早警报、早反应。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测警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以便有关部门及早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灾害。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普遍的增加,对防灾减灾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水平已与其不相适应。为此,建议气象部门依托气象学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完善预报技术和手段,提高监测和预报水平,逐步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延长预见期,为防汛抗旱科学决策提供更优的依据,为防灾减灾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