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淤地坝 一举多得的建设举措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淤地坝调研组
  如何从根本上治黄减沙、巩固和扩大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八年补助期结束后甚至更长时间内农民有粮吃、有钱花,真正实现山川秀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黄土高原地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他们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的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路子,其中淤地坝建设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淤地坝的显著效益
  “沟里筑道坝,拦泥又收粮”,这是黄土高原地区干部群众对淤地坝的作用给予的最好的评价。调查表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以及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淤地坝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人工修筑淤地坝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明代。1945年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的淤地坝,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示范和推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据调查统计,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450多万亩,可拦蓄泥沙210亿立方米。
  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各级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伸,减轻沟道侵蚀。有关调查表明,大型淤地坝每淤1亩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720吨(中型6720吨,小型3430吨)。典型坝系拦泥效果更加显著。延安市已建成的1.14万座淤地坝就累计拦蓄泥沙17亿吨,相当于全市6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总量。
  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淤地坝可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增加耕地面积。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实测资料显示,坝地土壤含水量是坡耕地的1.86倍。据黄土高原七省(自治区)多年调查,坝地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6~10倍。坝地多年平均亩产量300公斤,有的高达700公斤以上。据统计,黄土高原区坝地占总耕地的9%,而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20.5%。特别是在大旱的情况下,坝地抗灾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在黄土高原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和“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的说法。
  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以小流域为单元,梯级建设淤地坝,层层拦蓄,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功能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下游造成的危害。1989年7月21日,内蒙古准格尔旗黄甫川流域普降特大暴雨,12座治沟骨干工程削洪量达89.7%,还保护了下游3900亩坝地和5100亩川、台、滩地的安全,减灾效益高达200多万元。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淤地坝在工程运行前期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十年九旱的定西县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从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还向流域外调水50多万立方米,发展灌溉2000余亩。淤地坝不仅能有效滞洪,还能涵养水源,增加沟道内的长流水。据绥德水保试验站多年观测,陕西绥德县韭园沟小流域坝系形成后,牲畜数量增加1倍多,发展水浇地2700多亩,沟道长流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两倍多。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经济发展。淤地坝建设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粮食需求,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昔日“靠天种庄园,雨大冲良田”的清水河县范四夭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治沟打坝,带动了各业发展,2001年流域内人均纯收入达1970元,电视、电话、摩托车等普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目前,黄土高原区已涌现出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山庄。
■淤地坝的发展潜力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多沙粗沙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为淤地坝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仅黄河中游河龙区间12.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大小沟道8万多条,这些沟道一般都有建坝条件,绝大部分沟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坝系,可以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据统计,黄土高原地区今后还可新建控制性的治沟骨干工程2万多座,新建淤地坝13万座。这些淤地坝工程建成后,将会在黄土高原区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大、中、小淤地坝相配套,拦、排、蓄相结合的完整的沟道坝群防护体系。据初步预测,可累计拦蓄泥沙259亿立方米,新增坝地500多万亩,加上已有坝地,将达到1000万亩。届时坝地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淤地坝的建设效应
  实践表明,淤地坝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仅拦蓄泥沙一项,效益就十分显著。据调查,在黄河下游河床清淤1立方米泥沙,需投资10元以上,而在上中游,淤地坝每拦蓄1立方米泥沙,所需投资还不到1元。据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测算,该省3万多座淤地坝50多年累计拦蓄泥沙51亿吨,这些泥沙如果按四分之一沉积下游河床,以每吨清淤费20元计算,就可为下游节省清淤费用近260亿元。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是一项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可以从根本上巩固和扩大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现山川秀美。淤地坝建设为山区农民提供了高产稳产的耕地资源,从而为实现“粮油下川,林草上山”提供了可靠保障。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入黄泥沙问题,确保黄河安澜。黄土高原地区坝系基本完善后,每年将减少入黄泥沙近11亿吨,加上黄河中游其他水土保持措施,解决下游河道的淤积,实现“河床不抬高”,确保黄河安澜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黄河的面源污染和水源涵养问题。
  可以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优质高产的坝地为山区农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必将进一步带来生产力的解放,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淤地坝建设中坝路结合,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山区商品流通和农民群众与外界交往的纽带。
  可以拉动内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单在多沙粗沙区修建2万座控制性治沟骨干工程,仅水泥用量就需要近100万吨,劳动力上百万个,还需要大量机械,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这不仅可以为农民务工提供机会,而且可以拉动黄土高原区经济发展。
■对淤地坝建设的建议
  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势必占用相当部分的可耕地资源,耕地减少已在所难免。对黄土高原来说,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只有在荒沟修建淤地坝才能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泥沙有一半左右来源于沟道侵蚀,只有以小流域为单元沟坡兼治,才能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治黄减沙、促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总的思路是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以实用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边退耕,边建坝,边收益。
  ——国家应加大淤地坝建设的投入。黄土高原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地位十分重要。但这一地区目前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鉴于淤地坝建设是治黄减沙、确保黄河安澜,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现山川秀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根据国务院已经批复的治黄规划,建议国家列专款专项加大淤地坝建设投资力度。
  ——实行分级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大型淤地坝因其投资大、技术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应由国家出资兴建;中型淤地坝可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投入(投资、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建设机制;小型淤地坝则以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建设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上由水利水土保持行业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组织规划设计、立项、施工和验收,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建坝管坝的积极性。对于群众自己建成的小型淤地坝,实行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以国家投资为主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淤成的坝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坝地的使用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实现以坝养坝、以坝换坝的良性循环格局。
  ——大中型淤地坝建设管理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淤地坝是一项长效工程。工程建设一定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有相应资质,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的持久性。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