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草要讲科学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陈武高 2003-03-18
近年来,我国西部许多地区通过退耕还草,昔日裸露的土地重新焕发了青春,披上了绿装。农民们在得到国家粮钱补助的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收入大增。许多干部群众看到此情此景,对再造秀美山川充满了信心。然而当地也有一些水保科技人员对漫天遍野以沙打旺为主的种草忧心忡忡,认为大有新貌变旧颜的潜在危险。笔者认为,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曾记否,为改善生态环境,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就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80年代又提出了“种林种草,发展畜牧”的战略,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把造林种树作为重点,而忽视了种草。90年代国家做出“退耕还林(草)”的决策之后,不少专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种草提到了议事日程,极力倡导以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方略,这符合西北地区的实际和植被演替规律,所以效果十分明显。
但笔者认为,种草也必须讲究科学,并不是有啥籽种啥草,想咋种就咋种。比如当前有些地方大规模种植沙打旺就很值得探讨。沙打旺具有生长快、分蘖多、覆盖率高、产草量大等优点,但根据物质转换原则,正是由于高产出,必然带来水、肥的高消耗。而黄土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强劲,土壤疏松,蒸发量大,最缺乏的是水。而降水不足和对多年土壤积储水分的“高消费”,势必对今后其他替代植被的生长增加了难度。特别是沙打旺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成活后1~3年旺,3~4年衰,4~6年亡,直至“集体自杀”,一旦死亡,复种则再不生长。这就有使当地再次导致土地裸露的危险。
春季正值种草好时节,为了使生态恢复不致成为瞬时闪光而过的流星,各地在坚持以草起步、退耕还草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种什么草,如何种的方式上多听一听科技人员的意见,以确保退耕还草真正起到生态建设排头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