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做表面文章 切实搞好生态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本报记者 陈晓星整理
生态建设事关国家安全和建设大业,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特别是近些年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已经显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生态建设自然成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把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有关政策及资金投入落实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不要再做表面文章
“年年喊栽树,年年栽了树,年年不见树”,陈时宝代表引用民间顺口溜指出生态建设中只问栽树,不问成活;只求数量,不求效益的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建议对植树造林加强监督管理。他指出有的地方热衷于“样板工程”,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和报表上的统计数据,忽视了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和艰巨性,结果是浪费了有限的生态建设经费,劳民伤财。李国安委员认为我们要和自然抢时间,阻止生态继续恶化,不能再做表面文章自欺欺人了,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取消搞运动、搞突击的做法,真正让生态建设在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监督下进行。
将生态破坏计入成本
赚了十几万,搞臭一条河的企业是不是赢利企业?杜宜瑾代表指出,要把对生态资源破坏的部分计入成本,也作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指标。他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归纳为6个方面:将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的部分打入国民经济成本;帮助生态保护区建立替代企业;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生态补偿税,只在生态保护区征税是不公平的;在各个环节减少废物;发行生态补偿基金,推广生态意识。
杜宜瑾还提出生态问题无边界、无区域的特性,“如果四川水土流失严重,上海人将面临什么样的黄浦江?如果内蒙古沙尘四起,北京人还能见到纯净的天空吗?”对此,李国安委员建议成立国家生态建设指挥机构,协调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军队的力量,确保生态建设持久、有效地进行。
平衡经济需求与生态需求
过度追求经济需求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之一,但如果保护就意味着老百姓生活收入下降,那就不能调动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陈秀委员一直在探讨于生态建设中寻找经济效益的方法。作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军区支援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秀把生态建设作为军队支援西部开发的重要方面。陈秀委员说:“我从专家处得知,适合在西北种植的沙棘,1斤籽可以卖40块钱,把籽炼成油,1斤可以卖600块钱,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已经于2001年栽了120亩,5年后每亩地能有2000元至6000元的收入。”在科学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产生经济效益能够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如果生态意义远远大于经济利益的时候,应该忍痛放弃眼前的经济利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王忠林代表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专员,他此次提出:“国家目前对大兴安岭的生态需求远远大于经济需求,建议给大兴安岭重新定位,将其建成生态林区,为国家提供生态保障!”他说,大兴安岭林区逐步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如果大兴安岭的树木被砍完了,松嫩平原甚至整个东北大粮仓就危险了,那将是一场生态灾难。
(2003年03月18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