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造林就是造水(编后)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03年4月4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设一个大型国有林场,经过几十年努力,效果显著。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造林就是造水,种树就是播种希望。
森林能够阻隔风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塞罕坝地区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山清水秀。但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多索取,生态不断恶化,以致到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状况。塞罕坝林场职工,以造为主,造育并举,综合经营,永续利用,经过39年的艰苦奋斗,营造人工林100多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8%,为改善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科学家试验:一棵25年生天然树木每小时可吸收150毫米降水。22年生人工水源林每小时可吸收300毫米降水。相比之下,裸露地每小时吸收降水仅5毫米。林地的降水有65%被林冠截流或蒸发,35%变为地下水。在裸露地面,约有55%的降水变为地表水流失,40%暂时保留或蒸发,仅有5%渗入土壤。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高7倍。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具有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据专家测算,林地只有1厘米厚的枯树落叶层,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有林地每公顷泥沙流失量为0.05吨,无林地为2.22吨,相差44倍。森林茂密的地方,往往是“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没有森林植被的地方,又常常是“山上和尚头,下雨沙横流”的景象。
森林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曾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森林水文学研究,都表明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保护土壤和水环境的巨大水文作用,增加森林植被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