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水土保持工作 服务黄河长治久安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水土保持局 2003年04月02日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在我委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全河工作会议上,李国英主任都反复强调,黄河治理开发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以创新的精神和改革的办法去迎接挑战,才能取得各项治黄工作的新突破。众所周知,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在泥沙,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性措施,同时又是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历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批示和指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中,都把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重点考虑,在今年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汪部长又提出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作为水利部新的亮点工程,这些都为我们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大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黄委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管理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在创新中不断推动黄河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宏伟目标服务。初步打算是:
一、 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近年来,委党组在总结几十年水土保持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结合黄河治理开发的战略目标,确定了我委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这一思路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加强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产沙集中、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重要影响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以沟道坝系工程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切实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以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委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要在贯彻落实好这一思路的同时,认真研究“淤地坝建设与退耕还林的关系”,“小流域治理与大面积植被恢复的关系”,“水土保持拦沙与下游河道防洪减淤的关系”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根据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断调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快速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 狠抓机制创新,促进水土保持新发展
黄土高原几十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虽然在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为主,治理的主体单一,且经济条件有限,缺乏动力机制,进展缓慢。而水土保持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方方面面共同投入进行防治。因此,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开拓进取,转变观念,抓好投资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从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为主,转向政府推动和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治理方式,遵循经济规律,用好经济杠杆的作用,确保水保工程建设投资者的利益。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明晰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所有权,分离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促进工程效益得到更大的发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群众、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者等一切力量,更加积极地投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起水土保持投入的良性机制,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快发展。
三、 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土保持理论还不完善,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等,特别是面对今后大规模开展沟道坝系建设这一现实,仍有一些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亟待研究解决,需要在水土保持技术方面不断创新。诸如,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机理方面,特别是沟道侵蚀发生、发展及水沙运动规律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坝系规划设计缺乏理论基础;沟道坝系建设集成的技术体系不完善,如坝系建设中如何确定坝库规模、结构、布局、建设时序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完善;传统的筑坝技术和方式,远不能适应大规模、高速度建设的新要求,必须加大定向爆破和机械化施工等先进的筑坝技术的探索与创新。近期重点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建立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的技术指标体系。首先要弄清坝系相对稳定的条件;其次要研究确定坝系建设规模的相关因素,如沟壑密度、沟道比降、沟道长度、侵蚀模数、坡面治理程度、暴雨强度、坝址条件、坝区淹没情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等;同时还要研究大、中、小型淤地坝的合理配置比例等问题。坝系建成后,还要研究确定坝系运行的最佳方式。总之,要通过坝系建设的前期、建设、运行等不同阶段关键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尽快建立起小流域坝系的技术指标体系,以满足大规模快速建设淤地的要求。
2、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监管水平。科技创新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源泉,树立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发展的紧迫感和强烈意识,是我委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的共识。近期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尽快按照“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传统监测方式,建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强化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动态的宏观监控。在预防监督方面,尤其要加强对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的监控,增强流域机构在监督执法方面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水土保持基础工作,逐步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为水土保持信息“数字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水土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四、通过管理创新,促进水土保持工作规范化
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管理,二是系统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我局将认真按照委党组提出的“宏观管理,协调服务,检查督办”的总体要求,转变工作作风,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切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能。
在宏观管理方面:要以贯彻落实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核心,制定流域性水土保持管理规定,理顺关系,协调行动,促进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紧密结合。协调好流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与流域内各省区相关规划的关系,确保流域总体治理目标的实现。
在协调服务方面: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增加办事透明度,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感、危机感以及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紧迫感。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等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基层提供优质服务。
在检查督办方面:建立下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鼓励工作人员深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注意总结和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和好典型。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具体工作中,要抓住对黄河治理开发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大的宏观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在不断创新中谋求水土保持新发展。力求做到宏观有思路,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工作有目标,办事有效率的管理部门。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和坝系建设管理中宏观问题的调研。及时了解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等新情况,为合理安排布局淤地坝建设工程作好准备。
2.按照流域机构的职能搞好协调。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协调有关省区作好《规划》的实施方案,确保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体制的有机结合,为黄河总体治理开发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研究解决制约水土保持发展的有关问题,适时修订和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和规程。促进水土保持管理规范化。
4.尽快提出建立高科技、高水平、高示范作用的示范小流域坝系建设方案。为我委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监测、坝系相对稳定机理研究和室内模型对照试验等建立基地。同时,也为大规模沟道坝系建设提供示范样板。
5.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督促检查制度,加强对已实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项目的检查指导,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参照“国家卫生城市”等工作的成功经验,对水土保持执法方面表现先进的开发建设项目授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荣誉称号。凡认真履行了国家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均可按程序申请此称号。获此称号的工程,可通过流域机构进行通报表彰和宣传,省区在水土流失补偿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给予企业进行返还治理,国家可利用基本建设投资,对项目区进行重点治理,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水平。通过此项工程,可在近期内树立一批水土保持执法典型,带动全流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