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抓管理 抓基础 抓发展 推进“长治”工程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熊 铁  
 
    一、五年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进展
    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再造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实践水利部治水新思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取得了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成就。
    1.重点治理大举推进
    5年来,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推进。作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龙头和骨干的“长治”工程,5年间国家投入达12.35亿元,是1998年以前9年投资总和的1.5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积极推进”的战略转移。5年间,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投入资金近10亿元,实施范围涉及流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km2,不仅加快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治理步伐,而且促进了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之一的赣江流域水土保持二期工程第二阶段项目建设进展顺利,5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15万km2,已通过国家验收。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水土保持投入,加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使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以每年近1万km2的速度向前推进。
    2.预防监督取得突破
    过去的5年,流域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深入开展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健全完善配套性法规,执法行为日益规范。据流域内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到2002年底,流域省、地、县三级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858个,配备专兼职监督、管护人员达7.39万人。二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2002年,流域应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15473项,实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12078项,审批方案报告11640项。全年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6.6亿元,征收“两费”0.95亿元,处理违法案件3058件,其中立案查处1330件。流域开发建设强度最大、最密集的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已由以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管理转入加强监督检查、认真搞好验收、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新阶段,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预防保护工作大为加强。启动实施了长江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促进了对流域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保护,与此同时,流域各地全面重视和加强预防保护工作,每年实施的预防保护面积在2万km2以上。四是滑坡、泥石流预警成效显著。预警系统组建以来,共预报处理灾害险情208处,共撤离和转移群众3.5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3.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流域各地认真贯彻水利部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在强化综合治理的同时,重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江西安义等10个首批被列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县,精心编制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政策法规,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注重对比观测,通过强化封育管护,实施生态移民,推广以电以气代柴等多种措施,积极为生态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长江流域已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1个县(区、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154km2。
    4.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5年来,流域各地在完成好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了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和科研等基础工作。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基本建成,已建监测站161个,组建率达到了37.7%,监测人员721名。各地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完成了全国第二、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更新了水土流失数据。长委还组织完成了三峡库区1:5万比例尺的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各省(直辖市)也开展了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流域各省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需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教学、示范、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湖北省大力推广应用集雨窖灌、节水灌溉、容器育苗、果苗嫁接、生物护埂、坡面水系配套等水保实用技术,提高了工程的质量标准和林草的成活率。四川省水保局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联合进行植物篱种植技术研究,引种金银合欢植物篱地埂,取得了较好试验效果。
    规划和前期工作也得到加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也在抓紧进行。组织编制了《云贵鄂渝四省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世行贷款项目建议书》。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前期工作更加规范。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5年来,长委坚持“长治”工程科学管理体制、成功管理模式和正确技术线路的同时,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形势,调整思路
    5年来,长委以水利部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针和思路为指导,适应新的形势,联系流域实际,不断深化、统一认识,调整、完善工作思路。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把改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去。二是坚持开发性治理,将水土保持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分区防治方略,以全面科学防治水土流失为目标,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一起抓。四是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投身水土流失治理,鼓励大户治理、业主开发。五是坚持以群众投工投劳的传统治理形式为主,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实行多种治理形式并存。六是坚持“政府主导、水保规划、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强化水土保持部门的主管职责,科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1)推行群众投工承诺制
    近几年来,为适应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重点治理区全面开展了群众投工承诺制的工作。率先实行群众投工承诺制的云南省在试点工作中,坚持“一事一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开展宣传,让群众了解投工治理的意义;逐级申报,村民委员会作出投工承诺;群众参与,编制小流域初步设计;明确责任,落实群众投工承诺的程序,激发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他各地也都积极学习借鉴云南的经验,积极推行投工承诺制度,保障了重点防治工程的用工需求。
    (2)积极探索项目管理机制
    一是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重庆、四川、湖南等省以重点县水利水保部门为水土保持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的资金筹措、资金管理、施工组织、工程质量、建设工期、建设管理负责,并实行合同制管理,保证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的完成。部分省对水保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及部分重点水保工程建设实行了招标投标制,取得较好效果。二是广泛推行报账制和公示制。重点防治区各地普遍推行了县级报账制,加强了对资金使用的控制。四川省的一些地区在实施“长治”工程中,对项目补助标准和向群众兑现结果进行张榜公示,强化了对末梢资金使用的监督。
    (3)搞活投入机制
    流域各地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四川省积极鼓励业主开发,推行反租倒包形式,农民不仅能获得可靠的土地租赁收益,而且能获得劳务报酬;既适用于荒山荒坡治理,又适用于坡耕地开发;既满足了业主规模经营的需要,又把农民从市场风险中解放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湖北省一些重点县以投入机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尝试产权预先确认制,做到产权清晰、权责结合。2002年,流域内参与承包、租赁、股份制、拍卖“四荒”使用权农户73157户,单位302个,受让土地面积16万hm2,社会投入资金近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万hm2。
    3.抓好示范,带动全局
    为顺应“长治”工程加快区域化推进的新形势,带动“长治”工程全面向纵深发展,为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作出示范,2001年,长委选择在云南楚雄、贵州毕节、甘肃陇南和四川的广安、达州、凉山等6个地(市、州)以及重庆奉节等14个县(市、区),开展“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创建活动。大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两年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个方面的广泛响应,扎实推进,并已初见成效。贵州省毕节地区按照“大示范、大推动、大发展”的思路,加强了对大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水土保持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部门落实。目前,一个将退耕还林、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融为一体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已具雏形。四川省广安市加强政府协调,把水保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相关项目在大示范区合理布局,以邓小平故居、广安城区为中心,点、线、面结合,城市水保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共建设示范工程17片,已初步形成大示范框架。陕西省镇巴县已初步建成沿210国道绵延百余公里,面积达150km2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在大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下,“长治”工程的建设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4.规范管理,加强指导
    一是继续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择优扶持原则,严格检查验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步推进“长治”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二是坚持以上游为重点,不断优化“长治”工程布局。2002年,根据水利部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要求,“长治”工程农发项目由8省直辖市109个县,集中调整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4片的40个项目区、47个县,更利于加强管理。三是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2002年,长委组织拟订了《“长治”工程管理办法》,对前期工作、计划管理、实施管理、资金管理、工程验收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更能促进“长治”工程发展。四是坚持分级管理,强化检查考核。按照《“长治”工程省级管理考核办法》,分级管理、落实责任。
    三、2003年工作重点
    2003年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紧密联系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实际,紧紧围绕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监测预报四大任务,适应新形势,实践新思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抓落实、抓管理、抓发展、抓基础,全面开创“长治”工程和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主要工作是:
    1.全面推进长治工程建设管理改革
    在坚持基本成功经验的同时,按照新形势和新要求,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方式,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长治”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健康、高效发展。一是要制定《“长治”工程管理办法》,对项目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新的规范。二是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三是切实加强前期工作管理,提前部署,保证质量,完善审查、审批管理,使小流域初步设计真正成为实施的科学依据。四是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三制”,“长治”农发项目要全面推行监理制,水利基建项目要开展试点。五是积极实行以项目区为单位立项的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六是积极探索按措施、按工程量进行投资补助的方式。
    2.开好两个重要会议
    计划于2003年5月中旬和7月分别在四川广安和甘肃兰州召开“长治”工程第十五次工作会议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认真研究新世纪新阶段“长治”工程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安排部署2003年的“长治”工作。
    3.全力抓好关系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三件大事
    一是把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规划和争取立项工作当作2003年的头等大事来抓,创造性地完成规划报告,并争取早日立项实施。二是高质量地完成三峡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规划,争取上报批复。三是完成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工作,积极配合争取立项工作。
    4.从四个方面强化流域水土保持基础
    一是大力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加快监测网络建设步伐,特别要加强监测点建设。同时继续开展宏观尺度的水土流失动态调查,完成南水北调水源区和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任务,加快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为实现定期公告奠定基础。二是抓紧推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区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以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和花岗岩地区林地流失研究为重点,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研究,同时积极开展急需的实用技术研究。四是完成《长江水土保持》编写工作,初步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理论体系。
    5.认真做好五项重要工作
    (1)继续做好三大特殊区域的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启动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加强对长江源头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检查、督促,加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做好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检查和长江堤防工程水土保持单项验收,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由方案编报向全面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转变。
    (2)更有成效地开展宣传工作
    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着重抓好配合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保持立项的宣传工作,搞好第十二次委员会的宣传。
    (3)加强对生态修复试点指导
    加强对已实施两年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确保年内验收,探索总结出一套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生态自我修复措施体系和成功路子。
    (4)继续推进“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
    要召开专题会议,总结交流“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经验,促进大示范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示范。
    (5)做好“长治”五期小流域验收准备
    加大对“长治”五期小流域治理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如期通过验收。同时要着手开展“长治”七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作者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